古今学子的毕业礼仪有什么不同
2023-06-18 20:55: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邱涛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6月16日,南京农业大学举行2023年研究生毕业典礼暨学位授予仪式,2425名硕士生和300名博士生从南农载梦起航。现场,2023届博士毕业生郑涛带着3岁半的儿子一起拨穗、获颁博士学位证书。

  在山东,青岛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现场秒变“演唱会”,同学们献上歌曲串唱,燃爆全场。其中,一名身着学士服的同学上演了一段说唱。网友纷纷表示:太精彩了,这才是青春该有的样子!

  每年的6-7月,都是学生们毕业的日子。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

  无论古今,学子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中国古代的学子如何才能称得上“毕业”?古代是否有像今天的学生那样严格、固定的学制和毕业期限?古今毕业礼有何异同?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8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15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直到40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25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中国古代,随着科举制度的成熟及其重要性日益突出,科举中式、入朝为官,成为学子们的毕业标准。对于古代学子而言,十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这才算真正“毕业”,是登科学子人生之大事,从学子到学校、官府都视之为举足轻重的大事而欢庆。那么,古代学子的毕业礼都包含哪些庆祝活动呢?自隋唐时期科举制度创设以来,至明清时期,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逐步成型,中国古代学子的毕业礼也就围绕着这些重要节点展开。

  序曲:为举人而设的“鹿鸣宴”。自隋唐到明清,按照科举体制,中国古代学子们通过解试(即乡试)成为举人,并于次年赴京参加省试(明清时称为会试)。在解试放榜后,地方官员便会为这些举子举行盛大的“鹿鸣宴”,庆贺他们通过解试,同时也预祝他们能够在接下来的省试中“高中”。

  正礼:从谢恩、拜谒礼到朝谢、“簪花”。古代进士的“正礼”,近似于今天的毕业典礼,有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宋代,殿试正式成为科举建制。学子们会试之后还要经过殿试才能正式成为进士。为了防止结党营私,宋代明令禁止新科进士向主考官和宰相谢恩,所有进士及第者均为“天子门生”,此前流行的“谢恩”“过堂”等礼仪也都变为由新科状元率领及第进士上谢恩表,朝谢皇帝。元明清三代基本延续了这一礼仪。

  盛宴:种类繁多的宴会礼。在正式、严肃、繁琐的正礼之外,新登科的学子们还会参加同年进士之间的名目繁多的各种“毕业”宴集。

  畅游:远足与踏青。除去宴会,新科进士们结伴游览京城名胜也是毕业礼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唐代,进士放榜多在春季,因此及第的进士们多选择在长安附近踏青。

  古代毕业礼重拜谒师长,体现了中国尊师重道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延续到今天,仍保留了毕业生向教师“献花”、举办“谢师宴”等诸多“谢师”的传统,学子们对师长表示衷心的感谢,师生互道未来珍重,展现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

  从古到今,学子毕业礼虽有变化,但毕业生对师长的感激、对人生未来的憧憬之情传承至今。 

(邱涛)

标签:学子;毕业;进士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