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庄深藏在苏杭的山水之间,周边有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等群湖环抱,“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彰显了典型的水乡风貌,“咫尺往来,皆须舟楫”还原了曾经的水乡生活,“小桥、流水、人家”构成了基本的水乡格局。
打开周庄的方式确实有多种多样,没有是非之分,也没有好坏之别,更没有高低之差,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喜好和选择。周庄有史以来就是一个漂在水上的古镇,到处充满着浓郁的水乡气息。水乡的特色不在气势而在气韵,水乡的气韵不在意蕴而在于意境。这里有弯弯曲曲的河道,玲珑剔透的小桥,青色砖石的窄窄小巷,鳞次栉比的老店铺,幽谧的街巷,古朴的民房,弯弯的河道,排排的廊柱,重重的券门,灵空的水阁,粼粼的倒影等,面对流水撩拨的璀璨清新,彰显出炙热中的豪迈,大气中带着飘逸,温柔中带着优雅,在朴实无华中超凡脱俗,在超凡脱俗中返璞归真,让我们感到这些风景背后的意义,不仅仅是美丽,还有温暖、踏实、真诚和平常。临窗清茶,看清丽婉约的水乡神采,听吴侬软语的民俗风情,品委婉缠绵的江南小调,但最让人上瘾的,还是寻找一个僻静的角落,让“野渡无人舟自横”自然入画,诗画依偎,有刚有柔、有远有近、有动有静、有形有神,一切都有了,只是缺点雨水,如果天随人愿,细雨忽然飘空,那就更有江南的味道了。随着“雨一直下”,“你渐渐感到心在变化”,也许为了这一刻你等得太久了。雨丝欲说还休,雨点欲罢不能。错综复杂的点线结构在从容中蕴含着激情,在恣肆中潜藏着秩序,看似凌乱的图像背后有着严谨的形式逻辑,那感觉绝对就是一幅令人难忘的极品水墨画。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们对似曾相识但又不太熟悉的特别感兴趣,对过度陌生或过于熟悉的事物不感兴趣。许多人到周庄,都是奔着石板弄堂、飞檐翘角、水巷交错、粉黛相映这些景象而去的。这是没错的,但光有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走近周庄就必须走进生活,不走进生活,就不了解周庄,不了解周庄,就不能算是真正地理解周庄。古镇的袅袅烟火,古镇的世事人情,古镇的人生百态,古镇的细水长流,一定会有你不熟悉而感兴趣的真实、真诚和真谛。能够从许多日常朴实细碎的画面切入,可能画风不同,却能够在世事纷扰中找到原始的本真和最好的慰藉。走在沿河的两岸,可以去看看两位老翁争吵不休地下棋,如果有兴致,也可以参与到他们的杀伐博弈之中;可以去看看老大娘们边喝阿婆茶,边做针线活,边唠家常的生动情景;可以找当地的知情人了解古镇的前世今生,只管倾听古镇里说不完的故事。只有深入到周庄的深处,你才能发现那些充满烟火气的诗意和美好,进而能够感受到这里原来是一片装满闲情逸致的世外桃源。
提到周庄的古桥,就不得不提最为著名的“双桥”。双桥名为世德桥和永安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世德桥,拱形单孔,东西走向;永安桥,梁式单孔,南北走向。双桥一拱一直,纵横相接,形似古代的钥匙,因此又俗称为“钥匙桥”。双桥无缝衔接,非常别致,咬合精准,巧夺天工,联袂出场就是它们与生俱来的宿命,出双入对也是它们与时俱进的魅力。如果把镜头从特写拉成远景,就可以发现桥下的河水,居然是一个巨大的镜面。能够把世德桥隆起的拱背拼合成一个完整的圆形,也能够把永安桥的梁式桥洞塑造成一个完整的方形,方圆呼应,铆定乾坤,这是天圆地方的天地之道,也是外圆内方的人格之理,更是天人合一的中国哲学。双桥融通着古今文化,沟通着两岸人家,更连通着绘画精品。1984年,旅美大画家陈逸飞以周庄的双桥为素材,创作了油画《故乡的回忆——双桥》,引起轰动,他因此声名鹊起,周庄也因此蜚声中外。
富安桥虽不像双桥那么久负盛名,却地处古镇中心地带,位于周庄中市街东端,横跨南北市河,通南北市街,是江南水乡仅存的立体型桥楼合璧建筑。该桥始建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原名总管桥,大概是因为以前旁边有个总管庙而得名。因为年久失修,沈万三的弟弟沈万四就主动出资,将此桥修葺一新,改名为富安桥,表达自己在富足之后祈求安康的美好心愿。整个桥长17.4米,宽3.8米,跨度6.6米,花岗石质地,秀水拱桥,石栏环洞,云赏绝色在此得到了最好的诠释。与其他石桥不同的是,桥身四角有桥楼,飞檐朱栏,雕梁画栋,它们是富安桥的陪伴者和守护者,担当着维护尊严的使命和佑护安全的责任。走在桥面上,到处都弥漫着沧桑岁月的斑驳痕迹,左右眺望,视野开阔,一条笔直的河水从桥下潺潺流过,就像是一张渐次展开的细长宣纸,任凭摇橹在上面挥洒巨擘,笔酣墨饱,龙飞凤舞,那一道道水纹就是一行行草书,入木三分,力透纸背,两边的石驳岸仿佛丰厚雍容的精致边框,把这幅墨绘楼桥的佳作,装裱得丰筋多力、文采炳焕,观之生情,过目难忘。因为富安桥处于古镇统揽全局的位置,尽得天时地利之人气,当年的这一带,曾生动地描绘过两岸浓厚的生活情调和热闹非凡的场面,摊点林立,熙熙攘攘,人声鼎沸,人来人往。随着周庄成为商贸重镇,这里也就水涨船高地变成了手工业、粮食和丝绸集散地和交易中心,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海外的江南地区各种特产都源源不断地发自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