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信封
2022-06-28 20:50: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仇士鹏

  那个信封,我至今留在案头。

  它的上面有张红纸,印着“助学金2000元”的字样。它是周恩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给我的,因为“周恩来”三个字,它在我的整个生命中都有了沉沉的分量。

  我的老家在淮安,与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靠得很近——也正是在这里,在周总理抱胸远眺的汉白玉浮雕前,我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参观读书处时,在一张张古朴的书桌后,我能听见时光的声带轻轻地震颤。舒缓的,是心中的呓语,是决心将在眼中点亮的光芒;激昂的,是舌尖上的奔雷,是誓言一寸寸地刻进时代的脊骨。它们悬在风中,给予每个后来人同样的吹拂,却只在吹拂中发出声响,擦身而过后,院落里静默如初。

  我便跟着风,一遍遍地模仿少年周恩来的书生意气与鸿鹄之志,并把它的回响一点点地糅进自己的求学路。关于未来的畅想,是汉白玉浮雕上闪烁的光,在它的头顶,是明媚、可爱的蓝天。

  可是,命运从不会顺从人的心意。就在中考前一年,母亲撒手人寰。那一天,未来的画卷成了挂在墙上的一朵枯萎的花。

  那段日子我已经回忆不起来了,生命下意识地把能压塌岁月的疼痛藏起来。我继续上学、中考,按部就班地升入高中,继续背着湿漉漉的星光赶路,一切恍若如常。但是我的眼中时常浮现出迷惘——关于生命,关于存在,关于意义,关于一切我无法给出答案的命题。

  我像是困在一口井里,距离豁然开朗只有一点点的距离,却始终无法跳出。

  直到大学。那年,周恩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走访我家,他们说了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只有好好读书,才不会辜负你母亲一辈子的辛劳,也才能让你父亲苦尽甘来,过上好日子”,“等你学成归来,才能帮助更多像你一样的寒门学子。你淋过雨,会更懂得为别人撑伞”。

  我突然明白,之所以无法回答那些问题,是因为我始终在以个体的不幸为基底进行思考,而一只井中的青蛙又怎能叫醒一轮明月?只有把自我的命运和群体联系起来,从独善其身变成兼济天下,胸怀一片天地,才能从脏腑间取出明珠一颗,照破山河万朵。

  临走时,他们送给我一个信封,里面装着助学金。彼时正是夏天,拿在手里,信封沉沉的,带着微微的暖意,恰似总理眺望时的目光。

  那一天,因为母亲去世而被割裂的生命重新连接,汉白玉浮雕前的誓言在年轮上重新萌出芽叶。此后,无论命运把何种坎坷摊在我的面前,我都会想起那个信封,想起周总理在时代的风云中挺立的脊梁,于是所有退缩与放弃的近义词都在那火红的光芒中黯然失色,一双稚嫩的腿有了叫板群山的勇气,支撑着我走过种种失败与失望,在黑夜里求索能破晓的力量,直到霞光漫卷天边,为每一枚脚印加冕。

  那个信封里,封存了我童年的苦难,也高举着我的赤子之心。每年回老家,我都会前往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和纪念馆。在风中,在周总理的浮雕、塑像前,我与新时代的华夏站在一起,倾听与倾诉,仰望与远眺。

  如今,淮安把童年读书处的周总理浮雕换成了少年周恩来的浮雕,而我也从一个少年长成了青年,从一个团员发展成了党员,那句铮铮誓言,也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变成了“为中华之复兴而读书”。

  从崛起到复兴,一百多年来,每一代青年都在砥砺前行。这盛世,青年的身影是燎原的星火,我曾是一条高高飘扬的红领巾,也是现在一面猎猎作响的红旗。

标签: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