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味同里:莫道不销魂 只缘在江南
2020-10-31 20:4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应志刚  
1
听新闻

如果把吴江同里古镇比作一盏茶,她是凝韵之后的绵甜,如同白茶,自有清欢。

白茶弥久沉香,经过时间的沉淀和雕琢,愈加甘醇,仿同这古镇的一砖一瓦,无不记录着岁月的变迁,流韵回旋。

穿过熙攘的人群,迈着闲碎的步子走进同里古镇,不管时光如何催促,都可以闲庭信步,看一栋栋白墙黛瓦的建筑,笼上人间烟火。

在同里,美好的清晨从打开味蕾开始。

生活在这方水土的人,是没有人不爱吃糕点的。桂花糕、芡实糕、百果蜜糕、猪油年糕……

清晨,来军点心铺氤氲着水汽的蒸屉里,端出各种各样的糕点,那软糯清甜有嚼劲的口感,是同里人对即将忙碌一天的犒赏。

来军点心铺最出名也最“随缘”的,是外形类似青团的吴江区非遗代表性项目“闵饼”。

闵饼其色黛青墨绿,光亮细洁,入口有股中草药的清香,在同里已有500多年的制作历史,清代曾被列为朝廷贡品,选送给慈禧太后品尝。

制作闵饼,需要将闵草打成汁,然后和糯米粉揉搓做成皮,配以豆沙、桃仁、松仁、糖猪油丁为馅芯,做成月饼状,蒸煮而成。

用罢早餐,可以去丽则女学堂走一走,这里曾是民国初期名媛淑女教育启蒙之地,由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第二代传人任传薪于1906年在园中创办。

现在,这里已经改造成花间堂精品酒店,由古风园和丽则女学两个部分组成,以“名媛初长的旅程”为空间设计的概念,带出穿越时代的体验经历,以光影映像出民国特有的中西风格。

踩着青石板阶、穿过退思园北墙外的小道,清水崁线、六柱八字式的百年校门岁月不改静立眼前,拱形门柱走廊,统长阳台镶着白石膏护栏,光线穿透室内宽敞明亮,雄伟挺拔又秀丽精致。

客房以阳光灿烂的黄,学院的蓝,情窦初开的玫紫,纯真少女的米白色软布衬托,搭配淡色藤木缠绕编织出“丽则女孩”特有的娴雅。

在花间堂自创餐饮品牌多多的面包树,选一张舒适的桌椅、 点一杯招牌的锅煮奶茶、随手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有趣的书本。

窗外恰好是那座见证了历史的“六角亭”和爬满藤架的紫藤树,满眼的风景,此时的你,亦是别人眼中的一道美景。

用相机定格美景风光,给朋友带回一堆走街串巷淘来的纪念品,在手账本里记录下有趣的故事。这些都算作旅行的乐趣和仪式感吧。

出得花间堂,步入退思园,有一处小小的文创店。店铺虽小,却是惊艳无比。

这里的每一件商品,都是采撷了退思园的窗、亭、景、峰、叶、鱼,带三两小物件回家,就是带回了杏花烟雨、小桥流水的诗意江南。

红叶一片寄相思,万水千山总关情。内园的西南角是桂花厅,庭院植桂树,秋日里秋桂飘香,在此品茗赏花,构成园中“金风玉露”之秋景。

团扇

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中国汉族传统工艺品及艺术品,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融合退思园园景元素,更为它增添了别样的色彩。

旅行中,唯有美景和美食不能辜负。到同里古镇,怎能不尝一尝林家铺子的点心。

鲜肉月饼、芡实糕 、青团、 酒酿饼、 桂花年糕 、鸡头米、麦芽塌饼、退思饼、桂花豆酥糖、袜底酥,各类糕点铺满店铺的橱柜,光是闻一下味道,已是口水直下三千尺了。

除了他家好吃到爆的鲜肉月饼,更要推荐形似“袜底”的同里传统茶食“袜底酥”。

“袜底酥”受人欢迎,在于精选配料,做工讲究。

和面时要加油酥反复揉和五六次到完全均匀,这样烘烤出来的酥饼才能一层层薄得透明,吃起来松脆爽口。

馅芯制作也相当考究,比如做椒盐酥所用的盐,要在镬子里煨熟,擀面杖擀细,小葱要捣成碎末,才能不穿孔,不露馅。

烘烤时,糕点师傅要一步不离地守在炉边盯住炉膛,直到酥饼呈现鲜亮的光泽、散发出清香才能出炉。

到了晚饭时间,不得不提极具特色的状元蹄。

相传宋淳佑四年,同里状元魏汝贤特别喜欢吃红烧蹄髈,由此得名“状元蹄”。

浓油赤酱烧的猪蹄,红得发亮,吃在嘴里软糯甜香,肥而不腻。同里人宴请宾朋,桌上定有此菜。

到了清光绪年间,退思园主人任兰生因仰慕魏状元,特聘名厨烧制“状元蹄”,作为家宴主菜,状元洪钧及妾赛金花是有名的座上客。

夜幕深沉,当古镇繁华褪尽,周遭一片静谧,该到了歇息的时候。

如果意兴未阑,可以去简园投宿。

简园的建筑系明清遗构,小而精致,玲珑剔透,庭院由一方水池和二条小溪构成,形成禅语思源、浅溪泛月、浮舟乐琴、枫石流瀑四个小景。

静心坐下品茶谈天,看诗意庭院,锦鲤游弋,四周青砖黛瓦的宅院,不由令人生发“此生在江南,惟愿一世长安”的感叹。

舒适而简约的客房装饰风格,融入了中式韵味,客房的家具都用黑胡桃木打造,幔架上轻纱飘荡,更享舒适浪漫。

而通透的大玻璃幕墙,让人躺在床上就能看见市河缓缓流淌,奔波的疲惫一扫而光,满目岁月静好的模样。

同里古镇就是这样,在每个人的心里轻舞飞扬,恍若一个书生站在家园的门口,静静地等着,等着那位佳人,在长长的巷子尽头,嫣然一笑。

所有江南的风月,都在这一方天地了。

标签:古镇;同里
责编:管云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