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近日印发的《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实施方案》。此前,《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已出台,将包括江苏宁锡常接合片区在内的11个地区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此次《方案》出台,则标志着位于宁锡常接合带的江苏“最美片区”,有了正式的“施工图”,对于全省突破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牵引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先行先试源自高起点
宁锡常接合片区,地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区、南京都市圈范围,包括南京市溧水区、南京市高淳区、宜兴市、常州市金坛区、溧阳市,国土面积6361平方公里。“宁锡常接合片区生态人文资源优越,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城乡改革纵深推进,科技创新成效初显,农民收入持续提升,已具备了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康说,2019年,试验区地区生产总值达5018亿元,常住人口352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3.96%。
林木覆盖率超过30%,历史文化名村数量接近全省一半,被誉为江苏“最美片区”;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智能电网、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劲;一批创新创业平台、龙头企业加快集聚;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1.36万元增长到2020年3.0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1年2.07:1降到2020年1.91: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最小的地区之一……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勾勒出试验区发展基础好、起点高的优势。
殷实的“家底”,为先行先试创造了条件。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推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村产业发展用地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一环。“宁锡常接合片区的五地,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入市方面率先试水,取得一定成果。”江苏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袁晓军介绍,截至目前,溧水、高淳、宜兴三地有9宗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面积达96.16亩,入市土地收益6250万元,用途涵盖工业、农贸市场、民宿、商业等等。各地开展入市地块调查摸底、成立专项议事协调机构、启动村庄规划编制,并结合各地实际探索形成了一批创新性、可复制的推广的试点经验。
“产业是城乡融合的基石,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要统筹产业升级强化体系支撑。”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李锋说,目前,溧水的新能源汽车、溧阳的动力电池、宜兴的线缆、金坛的新能源汽车、高淳的医疗器械,都已形成特色较鲜明、带动性较强的产业集群。
还有哪些亟需疏通的“堵点”
结合宁锡常接合片区发展实际,更多试点值得期待——《方案》为试验区量身定制了5项试点措施: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体制机制。
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面,目前,江苏已有12个省级试点地区有地块入市,共入市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107宗,共计4462.4亩,入市土地收益达7.51亿元。“在全面开展集体建设用地摸底调查、依法完成确权登记、推动实现国土空间规划有效管控的基础上,试验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入市规则制度体系和入市土地的市场化机制。”袁晓军说,试验区应加快明确多元化入市途径,建立入市土地的价值保障机制,建立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二级市场,赋予入市土地抵押担保权能等工作。
“建立科技成果入乡转化,就是要坚持打通堵点、破解难点、培育亮点,围绕转化什么、怎么转化、在哪里转化三个关键方面,强化一个体系、打造一支队伍、建设一批载体、构建一种机制。”江苏省科技厅一级巡视员段雄介绍,要推动江苏关于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主动融入国家“100+N”开放协同创新体系。此外,江苏将进一步发展壮大科技特派员队伍,推动科技下乡、服务下沉、服务三农,组织广大科技人员和专家深入一线,开展创新创业和服务,解决农村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科技难题。
促进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最基本的任务。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潘长胜介绍,围绕农民四个收入,试验区将推动以高质量就业提升农民工资性收入、以多元化创业提升农民经营性收入、以产权制度改革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以制度创新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以社会保障完善提高农民获得感等任务举措,着力缩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差距。
此外,《方案》还提出培育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构建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现代产业体系、加大要素支持力度,并推动生态资源产业化和生态资源资本化、健全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保障机制。
阶段性“小目标”有了时间点
《方案》出台,标志着宁锡常接合片区建设有了正式的“施工图”,同时也让这块“试验田”有了阶段性“小目标”。“明确到2025年,试验区5项试点任务全面完成,城乡生产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制度性通道基本打通,引领带动示范效应充分释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和体制机制改革措施,成为全国重要的改革品牌。”林康说。
试验区先行先试,需要改革创新思维。聚焦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的堵点障碍,《方案》加强首创性差异化改革设计,大力推进体制机制破旧立新。针对农村土地问题,明确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多元化入市途径、入市用途和转让方式;针对科技人才下乡,提出探索“新村民”机制、赋予科技人才农村集体成员收益分配权等政策;针对资金不足问题,提出支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建立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激励约束机制等一系列新举措。
实施方案可操作可实施,才能让工作经验可复制可推广。按照“施工图”标准要求,《方案》还明确了一系列实施载体,比如依托各类园区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行区、发展一批“星创天地”、构建生态产品交易平台等。
记者注意到,在《方案》最后,试验区5个市(区)提出了各地进一步细化落实《方案》的具体试验措施,并作为方案的附件一并出台实施。整体性设计与差异化实践相结合,各地城乡融合的“线路图”更加明晰。比如,溧阳将依托“溧阳1号公路”培育高端休闲和现代健康经济,提升沿线绿化、驿站、慢行系统、观景平台、特色基地等建设,将“溧阳1号公路”打造成“生态1号”“旅游1号”“文化1号”“富民1号”,并实施特色农业品牌提升行动。发展“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开展溧阳“十大农产品品牌”“十大特色农产品(食品)”评定活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沈佳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