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联动立法,南朝石刻有了“守护令”
2025-10-30 21:5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孙海燕  
1
听新闻

  “宁镇两地应在考古发掘、学术研究及跨区域执法协作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南朝陵墓石刻世界文化遗产联合申报工作……”10月29日至30日,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议并通过了《南京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前不久,镇江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召开第二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镇江市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两地南朝陵墓石刻保护条例报省人大常委会批准后正式实施,为守护宁镇两地分布的29处南朝“活化石”夯实法治底线。

  南朝陵墓石刻现存29处(其中镇江12处,主要是帝王陵;南京17处,以王侯墓居多),最早的迄今已逾1500年,基本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研究六朝制度特别是南朝文化的“活化石”。由于南朝陵墓石刻多为“田野文物”,长期以来,面临自然侵蚀、周边环境变迁等风险挑战,此前,存在保护工作权责分散、标准不一、整体保护与合理利用不足等突出问题。

  作为省人大立法精品工程培育项目和市委常委会年度重大立法事项,《条例》在今年8月召开的南京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上完成初审。据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市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员钟连勇介绍,会后,市人大常委会聚焦重点难点问题,先后组织召开部门论证会、基层座谈会,赴江宁区、栖霞区走访调研,与管理责任人、使用人、志愿者、专家学者以及市、区人大代表等面对面座谈,并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10月25日召开的市委常委会,对《条例》进行了研究审议。

  作为南朝陵墓石刻的“小切口、小快灵”立法,此次通过的《条例》不分章节,共24条。条条铁规为1500年前的南朝“活化石”保驾护航。

  《条例》首先就南朝陵墓石刻的概念作出了界定,与一审草案相比,二审修改稿指出,南朝陵墓石刻是指南朝帝后陵、王侯墓的石刻、墓葬和相关陵园遗址等不可移动文物。此举将地上、地下的文物都纳入了保护范围之内。同时,《条例》构建了权责分明、统筹得当、上下联动、左右衔接的保护责任体系。

  《条例》还设置专门条款,鼓励公众参与保护南朝陵墓石刻。记者看到,第十八条强化宣传教育,鼓励学校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第十九条支持村(居)民委员会发挥群众参与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开展志愿服务、捐赠资助、举办公益性宣传教育等活动。

  此外,《条例》还就推进南朝文化传承利用、深化宁镇两地协同协作以及相关法律责任进行了具体的规定。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

标签:陵墓石刻;人大常委会;条例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