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超”明信片之徐州:绿茵承墨韵 激荡楚汉风
2025-10-15 22:4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姣姣  
1
听新闻


绿茵承墨韵 激荡楚汉风

  一张明信片,从现代邮筒出发,沿着时光隧道,抵达千年彭城。明信片上,既有“苏超”比赛现场被光影定格的热情,也有楹联书法文脉悠长、浓淡相宜的墨韵。10月17日,由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携手中国邮政等多家单位联合打造的“苏超”明信片将正式发行。

“苏超”明信片(徐州)效果图(正面)

  “淮海争雄,大风歌里豪情涌;彭城逐鹿,戏马台前剑气横。”这副楹联出自江苏省楹联研究会常务理事、徐州市楹联家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张亦伟之手,由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祝培良书写,成为“苏超”的一个文化注脚。

  9月下旬,在南京凤凰书城里,张亦伟偶然看到《苏超来了》一书时,思绪一下飞回了徐州。在受邀为“苏超”明信片创作楹联后,他日夜思索,寻找创作灵感。

  “回归本真”,张亦伟用这四个字诠释他的创作理念。在他看来,被称为“苏超”的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代表着最纯粹、最平民化的足球。而楹联,这门源远流长的艺术,同样被誉为“平民文学”“大众文学”。明信片,则是大众最为熟悉的通信载体。三者的结合,恰是对“回归本真”的最佳诠释。

  “写徐州队,就要加上徐州的城市元素。”张亦伟告诉记者。徐州,古称彭城,被誉为彭祖故国、刘邦故里、项羽故都,是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些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创作的不竭源泉。

  为徐州创作的这副楹联以地域和历史为依托,通过意象的并置,营造出雄浑的格调,展现了历史的厚重。张亦伟介绍,“淮海争雄”“彭城逐鹿”点明竞赛的区域和必胜的信心。刘邦慷慨激昂的“大风歌”对项羽气势恢宏的“戏马台”,历史典故对历史遗迹,形成时空呼应。“豪情涌”和“剑气横”则虚实相生,内在韵味与外在气象形成完美对仗。上联取刘邦的帝王气概,下联取项羽的霸王雄风,将楚汉相争的典故移植到足球场上,既展现了对手双方奋力拼搏的信念,又暗含着英雄相惜的深意。

  “足球是竞技体育项目,既然是竞技体育,就必定要决出胜负。”张亦伟表示,“大风歌”展示的是刘邦胜利后的豪情壮志,“戏马台”呈现的是项羽定都彭城后的威武霸气,将这两段历史典故与当代足球竞赛联系起来,是为球队发出的胜利宣言。

  在楹联遣词造句上,张亦伟展现出深厚的文学造诣。“楹联是对仗的文学。在球场上运用‘争雄’与‘逐鹿’,使得赛场瞬间化作群雄割据、刀兵相见的古战场。”张亦伟向记者回忆自己创作时的思考,“两句并置,把一场足球比赛升格成裂土封疆的攻杀,观众仿佛听得见铁蹄与鼓点同步的心跳。‘豪情涌’与‘剑气横’,则在这幅山河图上再泼一层霜雪和烈酒。前者是滚烫的热血,后者是出鞘的冰锋,一热一冷、一浪一剑,既有逐鹿中原的宏大杀伐,又有横刀立马的决绝快意,把赛场气氛推向极致。”

 “苏超”明信片(徐州)效果图(反面) 祝培良 书 张亦伟 撰

  当这副饱含历史底蕴的楹联交到徐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祝培良手中时,他思考的是如何将文字的力量转化为视觉的冲击。

  “我接到这副楹联后,第一反应是想如何将地域文化或文脉与体育精神相结合,以笔墨展现江苏足球的蓬勃气象。为了在宣纸上写出绿茵场上的力和美,我选用汉隶笔法,用笔墨体现‘苏超’赛场的雄强气象。”祝培良说。

  这一选择不仅是对书法艺术的精准把握,也是对徐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刻理解。在祝培良的艺术构思中,书法与足球有着奇妙的相通之处,“用笔墨飞白来表现突破防守的果断,用浓墨起笔来展示临门一脚的坚定”。

  祝培良认为,这副楹联的书写不仅要表现球员驰骋赛场的勇毅,还要展现球迷山呼海啸的热情。“这是超越胜负的比赛,是几万人的心同频跳动的生命动力。我用奔放跌宕的笔法来传递这种情绪,把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激情与团结体现在墨韵中。”

  “我想让每一个足球比赛的观众都认识到,真正的胜利,不在于永远不败,而在于每一次跌宕后仍然选择站起的勇气。这些都是意境、思想、情感的传递。”祝培良说。 

(江南时报记者 张姣姣)

标签:楹联;彭城;明信片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