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唐代诗人徐凝的千古绝唱,道尽了扬州与明月的不解之缘。这座素有“月亮城”美誉的历史文化名城,不仅以月色清辉闻名遐迩,更传承着一项绵延千年的中秋民俗——“扬州中秋拜月”。而今,在夏梅珍二十余载的悉心守护与创新实践中,这一古老仪式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更多人所知晓和传承。
家传记忆植厚土 文化使命担在肩
问及为何投身于这项在世纪初尚属“冷门”的事业,夏梅珍的思绪回到了童年。每逢中秋,奶奶和妈妈虔诚拜月的身影,以及那份庄重温馨的家庭氛围,在她心中悄然埋下了传统文化的种子。“我对传统文化一直怀有深厚的兴趣,”她告诉江南时报记者,这份源自血脉与成长经历的情感联结,成为她日后矢志不渝的精神动力。
作为长期从事汉文化及民间民俗研究的学者,夏梅珍拥有深厚的学术积淀。自1995年担任扬州汉陵苑博物馆馆长起,她便开始探索汉服复兴的实践路径。2006年,中秋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一消息如同火花,瞬间点燃了她将汉服文化与拜月习俗相结合的构想。“何不让古老的礼仪穿上传统的服饰?”同年,她与扬州市文联主席曹永森等共同策划发起的首届“扬州中秋拜月”活动,便吸引了数百人参与,古风汉服与拜月仪轨相得益彰,一举成功。
自此,每年中秋,身着汉服、上香、敬酒、诵读祝文的集体拜月活动在扬州从未间断。那古韵悠长的仪式,不仅还原了历史场景,更营造出独特的节日美学,成为扬州一道动人的文化风景。
退休,对许多人意味着休憩,但对夏梅珍而言,却是新征程的起点。2014年,她牵头启动了“扬州中秋拜月”的非遗项目申报工作。凭借扎实的历史底蕴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扬州中秋拜月”成功入选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并于2016年晋升为省级非遗。这无疑是其传承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身份的转变,意味着责任的加重。成为非遗传承人后,夏梅珍思考更多的是如何为这项活动“制定标准,建立规范”。“以前拜月多以家庭为单位,现在集体举行,既要保持仪式的神圣感,又要让其能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她致力于在传统仪轨与现代公众参与之间找到平衡点,使拜月活动既古风盎然,又井然有序。
古韵今风相融合 传承之路更宽广
传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夏梅珍回忆,早些年筹备贡品时,想买到形态完整的子孙藕都需提前预订,颇为周折。如今,便捷的网购平台解决了这一难题。然而,人员组织上的挑战依然存在——参与仪式的人员不固定,常需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但这并未阻挡她前行的脚步。
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千年古仪融入现代生活,尤其是吸引年轻一代。令人欣慰的是,当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表现出高度认同。“许多热爱汉服文化的年轻人都愿意参与进来。”夏梅珍欣慰地说。如今,每场拜月活动约有二三十人参与,其中不乏踊跃报名的幼儿园和小学的孩子们,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悄然生根。
成功的经验被不断复制和拓展。借助“中秋拜月”的模式,夏梅珍巧妙地将汉服文化融入春节、元宵、端午、七夕等传统节日,以及开学礼、成人礼、生日礼等重要人生仪式中,形成了以汉服为载体的传统礼仪复兴系列实践。
明月千里共此时 文化新章绘华年
月饼象征阖家团圆,莲藕寓意子孙延绵,柿子代表事事如意,石榴祈愿多子多福,毛豆期盼五谷丰登,苹果祝福平平安安,九层团圆饼则寄托着生活幸福美满的愿景……这些充满吉祥意味的时令物品,通过拜月仪式,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与精神追求具象化地传递出来。
“这样的活动能让家庭和美、邻里和睦、社会和谐。”夏梅珍深信,仪式感所带来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宝贵资源。作为“50后”,将步入75岁高龄的她,依然“一头干劲”。“有些事业不因退休而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是可以做一辈子的。”她笑着说。今年国庆中秋假期期间,她操办了三场拜月活动。更让她自豪的是,昔日带过的徒弟们已能在全国各地,如溧阳乃至新疆,独立组织开展拜月仪式,让这轮“扬州明月”的光辉照耀得更远。
展望未来,夏梅珍怀揣着更大的梦想:她希望政府部门能将“扬州中秋拜月”这一省级非遗项目作为一张闪亮的城市文化名片进行品牌化打造,使其不仅能吸引全国游客,更能走向世界,欢迎国际友人共同参与,体验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