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笔为翼,守护“童心——世界”
□ 杨文静
儿童文学是映照童心的明镜、滋养童年的甘泉,从鲁迅到巴金,再到当代作家,始终肩负“守护童心”使命。其核心支撑源于儿童本位论对主体性的尊重、功能教育论对成长价值的传递、审美论对文学美感的追求,三者融合构成精神内核。历代作家探索实践使其不断丰富,照亮儿童成长路。本文将从“儿童本位—功能教育—审美表达”三位一体创作实践视角,回溯老一辈文学家思想遗产,审视现代创作脉络,探寻“以笔为翼”深层意蕴。
薪火相传:
老一辈文学家的儿童文学守望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起源与“人的觉醒”紧密相连。鲁迅、巴金、茅盾等老一辈文学家以启蒙者视野和深厚温情,为儿童文学奠定“尊重儿童、滋养儿童”格调。他们的理论阐述与创作实践,是三大理论体系早期雏形,成为后世创作者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鲁迅对儿童文学的思考源于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他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抨击“以长者为本位”的教育观念,指出本位应在幼者;揭示传统儿童读物的功利色彩及“二十四孝图”对儿童心灵的扭曲,呼唤“儿童本位”理念。他还亲身实践,革新儿童读物,翻译凡尔纳的科幻作品,引入科幻文学,把握儿童“认知特点”,满足其探索欲,传递科学思维。他的实践表明,儿童本位是“理解儿童”,深入其认知世界,文学才能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若说鲁迅是儿童文学“启蒙者”,巴金便是“同行者”。他在《给孩子们》中揭示了儿童文学情感内核:细腻情感共鸣是连接成人与儿童的桥梁。他不用成人复杂逻辑“解释世界”,而是用儿童能理解的情感“感受世界”,体现功能教育论精髓——教育是“感染”而非“灌输”,让“正能量”植入儿童心灵。
茅盾对儿童文学的贡献是将“教育功能”从“情感感染”提升至“理性建构”。他在《关于儿童文学》中指出儿童文学要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滋养”包括情感陶冶、认知提升和品格塑造。茅盾关注儿童“特殊需求”与“认知差异”,提出儿童文学应按年龄分层,强调“教育”要“趣味化”,将功能教育论与审美论结合。
理论筑基:
儿童文学三大理论的当代阐释
儿童本位论、功能教育论和审美论相互交织、有机融合,在当代儿童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走进童心”的创作立场、“传递正能量”的价值取向和“构建趣味”的审美呈现,共同铸就“以笔为翼”的核心创作能力。
儿童本位论的核心是“以儿童为中心”“用儿童视角审视世界”,要求创作者洞察儿童特殊需求、契合儿童认知特点。儿童的“特殊需求”首要是“情感需求”。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具象思维”与“直觉判断”,儿童文学叙事要“生动具体”,以“具象化叙事”让儿童理解故事意义。
功能教育论是深层次“滋养”,要求在“有趣”基础上传递“积极价值观”,助力儿童构建健全人格,体现在品格塑造、情感共情和认知拓展三个层面。品格塑造是核心理念,情感共情是重要纽带,认知拓展是延伸目标。
审美论则要求以生动的叙事与清新的语言,构建趣味世界。审美论是儿童文学的“外衣”,审美特质体现在生动叙事与清新语言上。生动叙事是“情节趣味性”,清新语言是“贴近儿童的表达”。
守正创新:
现代儿童文学的创作特点
传承老一辈文学家思想,当代儿童文学在“守正”中“创新”,坚守“儿童本位、功能教育、审美表达”核心,结合时代特点拓展创作题材、形式与内涵。
题材多元化:从“童话世界”到“真实生活”。老一辈儿童文学多为“童话”“科幻”,现代视角延伸至“真实生活”,如乡村儿童成长、城市儿童烦恼等。这源于对“儿童本位”的深化,认识到儿童需求多样。
形式多样化:从“文字读物”到“多媒介融合”。科技进步使现代儿童文学拓展至“绘本”“有声书”“动画绘本”“互动读物”等。绘本契合“视觉认知”,互动读物让儿童“主动参与”。
内涵深化:从“单向教育”到“双向成长”。现代儿童文学倡导“成人与儿童共同成长”,创作者变为“陪伴者”,成人角色变为“有缺点的同行者”。
文化意识:从“普世故事”到“本土传承”。现代儿童文学重视“文化传承”,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故事。
创作实践:
凸显“童心——世界”双重守护
我的原创作品秉持“儿童本位—功能教育—审美表达”三位一体理念,突破传统“守护童心”单一片面视角,通过多个故事搭建儿童内心与外部世界桥梁,承载“童心成长”与“世界认知”双重使命。
守护童心,照见儿童的“心灵原色”。围绕“儿童的真实困境与渴望”,直面成长焦虑,让故事成为儿童“看见自己”的镜子。
守护世界,搭建“儿童与世界的桥梁”。不局限于“童心内部”,通过相关故事引导儿童走出“自我”,理解他人、文化与自然。
童心与世界的共鸣,体现“双重守护逻辑”。《友谊的小舟》等作品秉持“童心为核,世界为镜”理念,将“守护世界”视作童心成长的自然延伸,儿童在故事中接纳自己、关心他人,便能接纳世界、关心世界角落。
我的创作实践挖掘“以笔为翼”内涵,融合“守护童心”与“守护世界”主题。《我之梦》等童心小说助儿童“认识自己”,儿童自然人文地理小说系列等助他们“认识世界”。我通过原创作品搭建“童心”与“世界”的桥梁,让儿童“看见自己”,学会热爱他人、文化和自然,实现“守护童心”与“守护世界”的双重价值。这就是我原创作品的力量:让童心照亮世界,让世界滋养童心。
(作者为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