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下岗”的好医生
2025-10-09 20:58: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李厚尧  
1
听新闻

  “潘主任早!”

  “潘主任好!”

  “潘主任请留步,我有个事要请教您!”……

  一天早晨,太阳从东方露出笑脸,住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东方广场宿舍楼的江都人民医院原消化内科主任潘义松,带着刚从上海回来看望他的孙子走出家门,出来散步,才走了十来米远,一路上不断传来老同志、老朋友亲切的招呼声。孙子拉着潘义松的手,带着惊喜和不解:“爷爷,你已退休下岗多少年了,怎么还有这么多人向你请安问好?”潘义松微微一笑,解释道:“在江都医院从医几十年了,熟人、朋友多,相互感情深啊!”“爷爷,你真牛!”孙子连忙竖起了大拇指给潘义松点赞。

  潘义松现年88岁,高而挺拔的身材,银发如霜,步履稳健,耳聪目明,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岁月在他脸上刻下深深的皱纹,却没能磨去他那双眼睛里的明亮与温情。他的仁德和仁心像一束不老的阳光,温暖着无数人的心田。他用自己毕生的努力为人们的健康服务,人们感动地称他为“永不下岗”的好医生。

  苦难童年里的誓言

  1938年,潘义松出生在杭集农村一个贫苦的家庭。那时,家中只租种着三亩半薄田,七口人靠天吃饭,常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日子。他记得,常常是吃了上顿,下一顿在哪里还是未知数。

  命运的打击接踵而至。8岁那年,两个月内,伤寒病先后夺走了他最亲的三个人——奶奶、母亲和哥哥。那段日子,他看着亲人一个个倒下,却无能为力。寒风穿过破旧的茅草屋,他蜷在角落,小手冰冷,心却像被刀割般疼痛。

  正是在这场灭顶的苦难中,他在心底立下誓言:“长大了,我要做一名医生!”

  不为名利,不为富贵,只为守护家人,也为乡亲们解除缺医少药的痛苦。

  8岁后,他随父亲到江都樊川生活。父亲是个银匠,靠一双手在小镇上谋生。他在樊川读完小学后考入丁沟中学。1955年初中毕业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名扬全省的南京卫生学校,并获得了优秀学生的奖励。那时的他,暗暗对自己说:“我要用所学的知识,去换回更多人的健康与欢笑。”

  爱岗敬业,爱患如亲

  卫校毕业后,潘义松回到江都,几经辗转,最终被分配到江都人民医院,成为内科的一名医生(后分为消化内科)。熬过严冬的人特别感知太阳的温暖,他心中既为理想的初步实现高兴,也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他常说:“医生的岗位,是守护生命的阵地,责任重大,使命崇高。”他给自己立下了两条终生不忘的誓言:一是永远不忘党组织的培养,二是永远不忘医者的仁心。决心拜好两个老师:一是与专业相关的书籍及行家,二是前来看病的病人,是他们给了我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机会。在医疗岗位上,他特别虚心向科内老同志学习求教,同时,起早晚睡刻苦攻读有关专业书籍,并长期订阅《中华医学杂志》、《实用内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等多种专业刊物,不断给自己充电。后来,他又到全国一流的上海中山医院消化内科进修一年,跟随全国顶级心血管专家陈灏珠传帮带,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对前来看病的病人,他总是耐心倾听每一位患者的诉求,细致地分析病情,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病因和治疗方案。他开药时总是斟酌再斟酌,力求用最经济有效的办法为病人解决问题。对住院病人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属要为病人增加营养,想给病人喝些鱼汤、鸡汤,但当时医院没有加工的场所,潘义松主动提出到他家去,加工费免收。对个别出院的病人差一点费用不能出院的,他自掏腰包给其补上。当时他的工资每月只有二十九块半钱。

  尤其感人的,他在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无论是白天黑夜,或是节庆家族团圆日,只要病人紧急需要,他总是第一时间赶到现场。

  那是七十年代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正在值夜班。病房里一位姓贾的支气管扩张、继发感染患者,痰液堵塞气道,并伴有自发性气胸,呼吸急促,严重缺氧,血压下降,命悬一线,必须立刻做气管切开手术及胸腔排气处理,否则,病人很快会窒息死亡,病人家属跪在医生面前求救。

  然而,这种手术需要外科和五官科医生操作,而医院唯一的胸外科医生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后已疲惫入睡。潘义松深知时间就是生命,他当机立断请求相关科室医生紧急会诊,立即行气管切开手术。很快,手术在病床边紧张进行。他一边协助手术,一边让身为病区护士长的爱人赶来帮忙护理。

  整整一夜,他和他的爱人守在病人身边,观察呼吸、清理分泌物、调节氧气流量等处理。天快亮时,病人的呼吸终于平稳下来,脸色也渐渐红润。家属激动得连连致谢,而他只是轻轻摇手:“这是我们医生的职责。”

  这样的故事,对潘义松来说,在医院内家常便饭,在院外也不少见。有一年大雪纷飞的深夜,医院接到距江都城区四五十华里的昭关卫生院急救电话:有位危重病人急需会诊。潘义松接到通知以后,立即跟随医院救护车出诊,不料来到邵伯运河大堤后,到昭关还有一段距离,茫茫大雪,到处一片白色,造成道路断行。为了救人,潘义松拉开车门,下车一步一步,深一脚浅一脚慢慢摸索前行,走了好长一段路后,见到前面有个人拎着马灯站在路边,原来是昭关卫生院派来人迎接的。到了昭关卫生院,住院的病人因皮肤损伤并发感染发炎,形成脓毒血症,病情十分危险。潘义松立即采取了相关急救措施,并坐在病人身边观察守护,直到天亮,病人的病情终于有了缓解,而此时潘义松已冻得浑身发抖,该院华院长端来一碗热乎乎的稀饭,给他暖暖身子,并向潘义松连声道谢。潘义松微微一笑:救死扶伤,这本来就是我们医生分内的事。如需感谢,先要感谢你们对病人的关心和厚爱。

  潘义松这句话,道出了对医生职责的深刻理解,也道出了他对病人的真心真情。他在岗从医几十年来,一直视病人为亲人,处处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病人对他也十分感谢。不少被他治好病快要出院的病人为感谢他的救命之恩,常常悄悄塞给他一个红包,他收到红包后随即转身把红包交给医院住院处,作为病人出院结账时使用。

  潘义松的善举不仅表现在医院的日常医疗工作中,多年来,他还多次参加县里组织的为期几个月的巡回下乡医疗工作队,深入到吴堡、杨庄、武坚等边远乡镇给人治病。特殊年代特殊情况:中闸乡抗洪救灾,宝应县龙卷风发生后的救援,以及2020年特殊时期的抗疫,都曾留下了他治病救人、情真意切、乐于奉献的身影。正因为如此,他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江都县、扬州市的优秀共产党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1998年,潘义松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的岗位上退了下来。凭借其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声望,退休后,一些民营医院慕名而来,开出高薪聘请他坐诊,但他一一婉拒。他认为与其为少数人提供高价医疗服务,不如将毕生所学的健康知识普及更多的普通百姓,尤其是老年人,这才是社会更迫切需要的。

  自退休后,潘义松毅然选择到江都区老年大学担任健康知识科普教师,这一干就是风雨无阻的十三年。他针对老年群体的生理特点和多发病症,精心准备了《中老年常见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心脑血管健康的自我管理》、《科学饮食与长寿》等系列课程。他的课紧密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生动实用,场场爆满,深受老年学员们的欢迎和爱戴。老年大学学员陈履庆身患萎缩性胃炎,食欲锐减,一天不吃饭,到晚都不觉得肚子饿,身体健康每况愈下。多年来,一直难以治愈,心里十分烦躁和不安,服了多种药都无明显效果。在听取潘义松讲课前他向潘义松提出了这个痛苦的问题,潘义松感到肠胃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必须向学员们讲清楚这方面的知识。在课堂上,他明确提出,胃肠不仅是消化器官也是情绪器官,调整心态是关键,同时采取改变饮食结构,调整生活方式,加上适当运动,才会有好的效果。陈履庆听讲后感到茅塞顿开,原来只知道胃肠只是消化器官,说它也是情绪器官还是第一次,他着力从调整心态做起,同时服用一定的药物及辅以调节饮食和适当运动,胃病病情有了很大好转,他感动地对潘义松说:“你不仅治好了我的病,更改变了我原来脾气急躁、动辄发火的性格,让我几乎换了一个人。”

  潘义松从学员的感谢中汲取了继续努力做好老年群体健康养生的力量。他还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加入了多个老年健康微信群。每天,他都会抽出时间浏览群里的提问,从用药咨询到饮食建议,从体检报告解读到心理疏导,他总是认真回复,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帮助咨询者。

  有一次,一位群友发来体检报告,上面有几项指标异常,十分担心。潘义松看后,发现问题并不严重,但为了让对方放心,他亲自登门,详细解释各项指标的意义,并给出生活调整建议。临走时,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潘医生,您真是比亲人还亲啊!”又有一次,一位家住锦西患高血压的老太太,老伴在上海工作,她患高血压以后老是咳嗽不止,到有关医院去看病均未看好,后来慕名找到潘义松主任,潘义松详细了解情况后,得知她服了一种止咳的新药叫卡托普利。潘义松明确解释说:这种药本身是降压的,且是一种新药,但我在有关医学杂志上发现,此药有副作用,能引起顽固的咳嗽,作为本就咳嗽的你,再服此药势必会引起咳嗽加重。潘义松一席话,该老太立即停服,很快收到了效果。

  潘义松常说:“防病比治病更重要,教会一个人,就能影响一个家庭,甚至一个社区。”他把健康教育当作自己晚年的使命,乐此不疲。

  在他的影响下,许多老人学会了科学管理自己的健康,一些潜在的疾病得到了早期发现和治疗。有人说,潘医生不仅治病,更在救人——他用自己的知识和爱心,为无数老人筑起了一道健康防线。

  如今,88岁的他依然保持着规律的生活。每天清晨,他会在公园里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上午,他整理讲义、备课;下午,他或去老年大学授课,或在家回复微信咨询;晚上,他喜欢阅读医学期刊,关注最新的医学进展。

  有人问他:“潘医生,您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还这么忙?”

  他笑着回答:“忙,是一种幸福。能为别人做点有用的事,我感到很充实,很快乐,我要做一辈子永不下岗的医生!”

  从苦难童年到资深医生,从在职到退休,从个人老有所养到帮助老年群体保健养生,潘义松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医者仁心,什么是共产党员的初心。他的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见伟大,在细微处显崇高。

  他像一棵不老松,扎根在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上,用自己的生命之光照亮他人。正如他自己所说:“只要一息尚存,我就要为人民的健康事业奋斗到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潘义松的坚守犹如一股清流,提醒我们:有些价值,值得用一生去追求;有些承诺,值得用一生去兑现。

  潘义松像一朵清丽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坚守着医者的纯净与高尚;他又像一棵挺拔的劲松,历经风霜而苍翠,展现着生命的顽强与品格的力量。

标签:健康;江都;医生
责编:张睿恬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