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件遗物见证雨花英烈邹毅的家国赤诚
2025-09-29 22:26: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钱月明  
1
听新闻

两件遗物见证雨花英烈邹毅的家国赤诚

  在江西上饶横峰县一座老屋里,雨花英烈邹毅的养女、86岁的邹再娟轻抚着一张色泽暗沉的小书桌:“这张书桌可能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了。祖父邹秀峰儿时读书写字用过,父亲邹毅也曾伏案学习,后来家人做针线也离不开它。”而在广东珠海,邹毅的儿媳何火熔珍藏着一方铜砚台,砚台上兰花依石而生,旁边刻着“兰仅几叶,石只一笔”八字,正是烈士坚忍不拔的革命精神的写照。

  这两件遗物,如今回到了南京市溧水区,共同诉说着雨花烈士邹毅短暂而光辉的一生。9月30日是国家设立的烈士纪念日,人们在泛黄的家书与厚重的遗物中,追寻烈士的足迹,触摸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

  书香门第走出的“红小鬼”

  1918年,邹毅出生于江西省横峰县的一个富裕家庭。父亲邹秀峰是追随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革命的早期共产党员。

  出身富裕的邹毅为何选择革命?答案或许藏在他给祖父的信中:“浙赣战事,闻十三日已迫上饶郊外,则家乡危矣!赣东将暂时隔于黑暗了,但黑暗终将过去!”这封抗战家书,虽寥寥数语,却字字千钧。

  童年时,邹毅随父亲在革命部队里成长,先后进入中央苏区的列宁小学、列宁师范学校学习。1935年父亲牺牲后,17岁的他写下“来日方长,报国有志”,毅然继承父亲遗志。1938年,经战友黄知真介绍,邹毅加入中国共产党。

  邹毅是独子,远在江西的母亲多次来信催促儿子回乡完婚。邹毅回信时总是耐心地劝慰母亲,他曾这样写道:“现在我的年纪还轻,再迟点结婚也是好的……我想人生在世,总该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何况是国家的需要、父亲的遗志呢?”

  “刀刃上行走”的抗日区长

  1941年,邹毅奉令到溧水县韩胡区工作,担任韩胡区抗日民主政府区长。这个紧邻日伪的危险地带,成了他践行革命理想的战场。在任期间,他用自己的行动赢得群众信任,被誉为“江西来的红小鬼”。

  对同志,他倾囊相助:蒲塘区区长任重生病住在韩胡区一所医院里,他用仅剩的一点津贴买红枣和杏子相赠。对群众,他竭诚相待:有时为了帮扶贫苦农民,自己却吃不上饭。对敌寇,他坚决打击:智惩土匪吴长松,设伏全歼汉奸伪警队……

  邹毅坚决执行党的抗战路线,主张“抗日的,都要争取他”,他的工作方法充满智慧。据南京市溧水影协主席陈维民介绍,韩胡区马占乡有个较年轻的保长,邹毅多次找他谈话,向他宣传抗日主张,与他共读《新民主主义论》,劝导他“要多看革命书籍,从中汲取营养”。在邹毅的热情帮助下,这个保长不久便走上了革命道路。

邹毅使用过的小书桌

  1942年,由于斗争需要,新四军第十六旅四十六团急需一批良民证,县委将此任务交给邹毅。他假扮国民党乡长,深入虎穴,从日寇手中智取良民证。“虽然苏南敌后的斗争形势非常严峻,但邹毅始终保持着乐观旺盛的革命斗志。”陈维民说。

  二十五岁的永恒青春

  1943年7月10日深夜,邹毅在南京溧水戴家桥老虎庄竹园与战友研究工作时,因叛徒告密被包围。激战中,他身负重伤,却对要背他撤离的短枪班班长郑华说:“不要管我,我掩护你们赶快突围。”最终,邹毅寡不敌众,壮烈牺牲,时年25岁。

  远在江西的邹毅母亲,始终不知道儿子早已牺牲。后来,方志敏的堂弟方志纯从育婴堂抱养了一个8岁男孩,取名邹再兴,做了邹毅的儿子。

铜砚台

  岁月流转,在邹毅生前工作、战斗过的南京溧水,至今还传颂着这位年轻共产党员的英雄故事。铜砚台上的兰花依然绽放,百年小书桌仍默立一隅,邹毅生前使用过的墨盒里似乎还留存着未干的墨迹……“兰仅几叶香犹在,石只一笔可补天。”正如何火熔依据铜砚台上的刻字写下的这首诗所喻:烈士如兰,虽只几叶却清香永驻;信念如石,纵只一笔也可补苍穹。这份跨越几代人的家国情怀,将在这些沉默的遗物中生生不息地传递下去。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标签:红小鬼;书香门第;父亲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