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文化旅游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近两年,全省银联渠道异地文旅消费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占全国比重10%左右。
9月4日,江苏省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解读《江苏省持续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钱宁介绍,《行动计划》提出实施优质产品供给、消费服务扩大、产业空间拓展、经营主体培优、市场环境优化和政策支持保障六大行动,共22项重点任务。
发挥“苏超”撬动作用
做靓“水韵江苏”文旅名片
今年盛夏,“苏超”热潮席卷江苏。江苏省体育局副局长张海涛透露,截至8月31日,苏超前十轮已举办60场赛事,149.4万人现场观战,线上直播观看人数达13.3亿人次。
赛场外,全省各地通过做优文旅服务,不断将苏超的流量转化成文旅消费增量。《行动计划》围绕发挥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撬动作用,提出策划“跟着‘苏超’去旅行”主题旅游线路,推出“水韵江苏·风雅德比”创意融合产品,持续打造赛事“第二现场”,放大“吃住行游购娱”全要素整合的链式效应。
江苏作为文学大省,拥有丰富的名著资源。《行动计划》提出,梳理挖掘经典名著及名人故事、重要文物、特色非遗、地理标志等文化符号,开发体现吴文化、楚汉文化、金陵文化、淮扬文化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原创IP,打造爆款文旅推介产品,擦亮并用好南京“世界文学之都”、扬州淮安“世界美食之都”、盐城苏州“国际湿地城市”等特色品牌,整体提升“水韵江苏”品牌美誉度。
今年暑期,全省热门博物馆的“花式夜游”带动周边夜间消费增长25%。为此,《行动计划》提出鼓励更多博物馆延长开放时间、开发文创产品、推出夜游项目,促进更多高校博物馆、社会博物馆对外开放,到2027年,全省备案博物馆年参观人数达到1.5亿人次。
此外,《行动计划》提出,迭代升级“演出+旅游”“展览+旅游”“影视+旅游”“地名+旅游”等业态,扩大高品质演唱会、音乐节、文化展览等文化供给,建设一批融入地域文化元素的小剧场、曲艺书场、沉浸式演出场所,每年举办大型营业性演出不少于300场次。
推进“两廊两带两区”建设
强化科技赋能文旅产业发展
《行动计划》把“两廊两带两区”建设作为深度融入区域重大发展战略的有效抓手,提出优化打造运河文化遗产和滨海生态旅游廊道、扬子江城市休闲和陆桥东部丝路旅游带、沿太湖和洪泽湖生态文化旅游区,开发跨区域旅游精品线路,构建全域可游的魅力空间。
随着现代科技在文旅领域广泛应用,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层出不穷。《行动计划》鼓励建设文旅领域大模型和可信数据空间,打造VR大空间、导览机器人等“人工智能+”“数据要素×”数字体验场景,遴选发布40个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优秀案例。发展数字艺术、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等新业态,支持户外运动、智能穿戴等文旅装备技术提升。同时,对获评国家文旅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的企事业单位,给予适当奖补和项目资助。
《行动计划》突出重大项目牵引,要求落实国家“两新”政策,促进文旅设施设备提档升级;高质量建设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加快连云港国际邮轮访问港、南通江海邮轮港、南京长江游轮港等项目建设;鼓励各地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生态资源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建设文旅增量项目,并推动高质高效运营。
打造文旅产业集聚区
深化制度机制建设
为梯度培育优质文旅企业,《行动计划》鼓励骨干文旅企业做优做强、增强核心竞争力,引导中小微文旅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加快培育和引进头部文旅企业。推动文化娱乐、旅行社等传统文旅企业转型升级,支持动漫游戏、数字演艺、电竞文旅、智慧旅游等新兴文旅企业发展壮大。《行动计划》提出,到2027年,全省规模以上数字文化企业超3000家,游客接待量千万级旅游景区增至20家。
同时,《行动计划》提出,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旅游科技示范园区、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南京)等能级提升。推进扬子江创意城市群建设,打造环太湖度假产业集聚区、沿扬子江度假产业集聚带。到2027年,创建国家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示范区(单位)4家左右,新认定省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20家左右。
建设现代文旅产业生态圈,需要拿出一批细处着手、实处发力的改革创新之举。《行动计划》围绕增强公共服务、综合监管、要素保障“三个能力”,提出创新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绩效激励等机制,创新发展文旅消费信贷,用好“苏旅贷”专项金融产品,支持文旅经营主体贷款贴息,推进文化艺术、旅游职业教育发展等。同时,提出健全文旅产业发展省级统筹协调机制,构建大文旅工作格局,明确要求各地和省有关部门把发展文化旅游业纳入“十五五”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探索务实举措,推动各项任务落地见效。
(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