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成与台儿庄“血书”
□ 汪向荣
台儿庄广为人知,是因为39年前上映的电影《血战台儿庄》,形象地呈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以来在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胜利。如果想详实了解这场战役的历史背景、战事组织、战斗实况、典型故事、现场图景以及社会影响,盛成所著的《台儿庄纪事》是值得阅读的一本书。
盛成照片
盛成何人?江苏仪征人对他并不陌生,先生的塑像和盛成广场雄踞于市中心扬子公园的主入口。1899年2月6日,盛成出生在江北小城,1978年从海外回国,1996年12月26日魂归故里。他集语言学家、作家、诗人、翻译家、文化学者和革命者等多种身份于一体,堪称20世纪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人。从13岁成为光复南京的“辛亥三童子”,到参与五四运动的热血青年,到赴法、意勤工俭学后的“达达派”成员、东方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他不仅在东西方之间架起了不可或缺的桥梁,而且成为中国重要抗日战事的前线记录者。值得一提的是,1928年,他以法文短语创作的纪实性传记《我的母亲》,得到了法国大诗人瓦雷里的万言力荐,出版后即轰动欧洲,令罗曼·罗兰、居里夫人、萧伯纳等众多世界名流刮目相看,改变了先前对中国的偏见和误解。半个世纪后,法国驻华大使代表总统向盛成颁发了法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
盛成(中)照片
1930年,盛成满载盛誉回国,迎接他的不只是美酒、鲜花。1932年上海“一·二八”淞沪抗战爆发,他请战从戎,担任了淞沪前线十九路军下属义勇军政治部主任。1937年第二次淞沪抗战开始,盛成即接受宋子文约见,在蔡元培担任会长的国际宣传委员会中出任总干事,协调抗战对外宣传。后来他又与老舍等一起发起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任常务理事。1938年春,历经一个月的鏖战,中国军队在台儿庄以伤亡5万多士兵消灭1万多日军的惨烈代价,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三个月拿下中国”的神话和幻想,捷报飞出,全国激奋。4月,盛成受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及国际宣传委员会特派,与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代表郁达夫等赴台儿庄前线慰问、调研。盛成的另一身份是台儿庄正面迎敌的31师战地记者,这给他深入前线、全面了解战事创造了机会。
盛成的《台儿庄纪事》从最初酝酿到最终成书出版,诚如封面所言:“历经七十年风雨岁月,漂泊亚欧美三大洲。”封面上的盛成身着戎装,血气方刚。240多个内页,汇编了前线照片、战地地图、相关手迹、战时文件,乃至左翼、正面、右翼三路战线,以及从三月十三日到四月六日每天的作战日记,微观考察、细节搜集,不左不右、不增不减地还原了历史真相。
《台儿庄纪事》原稿手迹
目光落在《台儿庄纪事》的字里行间,就像回到80多年前的战壕街巷:耳畔响起日军天上飞机、地上坦克大炮的立体轰炸声,满目焦土,遍地瓦砾;身边冲锋着一群群敌人怎么也扫射不尽的钢铁男儿,空气中充斥着呼号和血腥。“血肉磨坊”跃然纸上:“自三十日起,台儿庄城内每天都演着激烈的巷战,空前的争夺,不只争夺一街一巷,即使一院落一间屋子,谁也不肯让过谁。有时已占领了一间房屋,立即从墙上挖洞,向敌人方面窜进。有时彼此同时挖洞,同在一堵墙上打洞,彼此见面,就互敬以手榴弹,没有手榴弹,就用嘴咬……”哪里的墙垛爆开了缺口,壮士之躯就填了上去。为争夺西北角的碉堡,从百余人中挑选出57名敢死队员,全身挂满手榴弹,入选者都拒绝每人30元的赏洋,壮行誓言久久回荡:“为确保我们以及子孙不做日本帝国主义的奴隶,为了争取民族的生存、争取人类的光明……”战役结束,生存者仅10余人。
台儿庄战役打破了战争唯武器论,维持和支撑我方以弱克强的一股隐性力量来自政治动员,来自不拿枪的“精神战士”:战地服务团、抗敌救亡剧团等纷纷走上前线,“31师战地服务团,一共有40位同志,男的女的,操着不同的言语,有着不同的环境与学历……三个组六个股,他们对士兵作精神讲话,教他们识字、救亡歌曲,还读报给他们听,出版抗战简报和画刊、救亡小册,用箫笛锣鼓表演调剂枯燥的生活”。盛成还在书中记述,有几位团员在日本大学待过,知道日军会对士兵进行宁死不降的洗脑,就教我方士兵学会“我们优待俘虏”的日语,向受困敌人喊话。后来,此举果真不费一枪一弹劝说了不少敌人举枪投降。
参与台儿庄战役的中国军队面对有“铁军”之称的日寇,只能算“杂牌”,然而万众一心、军民合作,血肉长城傲然屹立。盛成从抗战名将池峰城师长那里采访到两则可歌可泣的故事。一则是有位50多岁的老妇人跑来见他,诉说她“每晚都要受到30多个敌人的轮奸,同来的日本兵流泪、哭喊、狂叫,用刀刺壮丁作乐,轻伤不准回,重伤用火烧,活着的也送上天”。她恨透了日本人,告知了敌人位于东庙的火药库位置。结果回去的路上,老妇人被敌人的手榴弹炸死了。另一则是炮兵阵地附近来了一个13岁的小孩,交待敌人花钱逼他来刺探我军的炮位,小孩说,“中国小孩决不做汉奸”,他每次回去就通报我方用木质大炮伪装的位置,消耗了敌方大量弹药。
盛成塑像
台儿庄战役的影响远不止于中国,因事关世界大战格局和走势,美国、英国、苏联、法国还有日本、德国、意大利等国外新闻机构都在争夺国际舆论话语权。拥有丰富欧美生活经验和广泛海外朋友圈的盛成,千方百计争取国际友好渠道为中国发声。在《台儿庄纪事》中,盛成记录了赴台儿庄慰问途中在徐州花园饭店巧遇美国驻华使馆史迪威上校的经过。上校到过八路军许多战场,对我方印象很好。盛成立刻向上级作了汇报,和郁达夫一同带着史迪威拜访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与坚守前线的池峰城师长直接取得联系进行专访。很快,上校写的一篇内容详实的考察报告送进了美国总统府。罗斯福倾向于支持中国,很快批准了2500万美元的对华贷款和系列经济援助,后来美方又派出了陈纳德航空队援华。史迪威出任中国战区总司令参谋长,更是加深了中美的战略合作,强化了国际合作打击日寇和法西斯的力量。
事实上,当盛成九死一生投身抗日宣传时,家乡仪征也已落入侵略者之手,他的故居沦为日寇据点。流离失所中,妻子郑坚饮悲病逝,三个年幼的孩子在亲友协助下被接了出来。后来好友介绍他认识了学过幼教的李静宜女士,重建家庭。颠沛流离,四处游击,但不管走到哪里,家仇国恨刻骨铭心,盛成一直把去台儿庄慰问、采访的部分手稿随身携带,没想到这部尚未整理成册的手稿差点要了夫人的命。《台儿庄纪事》代序中写道:有一年正月,盛成居住在广东敌占区与游击区交界处,一次逃难时,盛夫人忘了带上这部文稿,急忙回屋去取,正赶上日军入村“扫荡”,她赶紧把文稿散顶在头上,一个日本军官把手稿夺过去恶狠狠地看了几眼,随便翻了翻又扔给了她。幸亏这个军官不识汉字,否则在劫难逃。当时盛夫人已经做了最坏准备:“如果他对我无礼,我会拼命抵抗,一死了之。”
《台儿庄纪事》
当盛成的女儿最终将《台儿庄纪事》书稿交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时,已是2007年。那年正逢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0周年,一部迟到了半个多世纪的《台儿庄纪事》真实、详尽地还原了历史。它既是一位东西兼容、具有国际视野和赤子情怀的世界文化名人的心血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众志成城、抵御外侮的热血纪实。盛成先生以“我的母亲”的坚韧、善良说服洋人相信中国人的内在品质,又以“祖国母亲”向死而生的精神薪传后人。《台儿庄纪事》是一本“血”书,启迪每位读者不忘过去,自强独立,同舟共济,创造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未来。
作者简介:
汪向荣,江苏泰兴人,现居仪征,中国作协会员,扬州市诗歌学会名誉会长。20世纪80年代《诗歌报》重点作者,获《诗刊》征文一等奖。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诗刊》《雨花》《扬子江诗刊》《星星》《诗歌月刊》《上海文学》《滇池》《朔方》等报刊,著有散文、诗歌集等10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