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岸·彼岸——2025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在宁举行
2025-08-06 23:1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1
听新闻

  8月4日下午,由南京雨花台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雨花台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雨花美术馆承办的“此岸·彼岸——2025当代中国画邀请展”在南京雨花美术馆顺利开展。中国美协理事、甘肃省文联副主席马刚,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美协副主席徐惠泉,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刘毅,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艺委会副主任徐钢,浙江画院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美术家协会理事赵跃鹏,本次展览学术主持陈子游,中国艺术研究院工笔画院副院长于量,雨花台区政协原副主席孙红霞,雨花台区摄影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凌晓,马强、钮博、庞飞、吴可、许建康、姚媛、一白、雨石等参展艺术家代表参加开幕会及座谈。

  没有以往开幕式惯用的仪式,在展览策展人、雨花美术馆执行馆长李文钢的简单主持介绍后,现场便开启了一场以“时代与我·时代与艺术·时代与中国画”为主题的研讨。来自西北、上海、浙江、江苏各地的艺术家面对面交谈,现场充斥着浓厚的学术氛围。

  “这样的展览形式让我觉得很温暖。”马刚笑着与艺术好友们坐在一起,发出这样的感慨。他简析了自己身处西北为何会呈现出比较“润”的作品,在他看来,绘画风格与地域性有一定关系,但并不绝对。“绘画作品是会不停被注入个人情感的,更多的是用来表达艺术家的精神内核。”马刚说。

  徐惠泉则从“水彩、水墨、墨彩”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对中国画的理解,他与大家分享多年来常以西方绘画色彩去审视自己的作品,最终发现中国审美是很多艺术的基础,同时,中国审美则需要花更多时间去消化、吸收。当谈起时代话题时,他认为:“每个人都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绘画亦如是。”

  据李文钢介绍,“此岸·彼岸”展已经持续举办了四届,每一届都会呈现出不同面貌。而面对时代的变化,画家应如何迎接这些未知的挑战?

  “非理性因素是艺术家创作中最宝贵的东西。”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硕导许建康给出这样的答案。他认为,面对当下已经到来的AI时代,每个艺术家身上所特有的独立创造性,在绘画中自然流露出的自我意识,是让自己的艺术作品长久发展的根本。

  南京书画院山水研究所所长姚媛从自己三十年来的绘画经历谈中国画的创新,她表示:“多年来众多艺术家都在努力地尝试中西融合,去思考如何扎根传统、表现时代。艺术家们在坚持着那一份对艺术的执着的同时,保持自己的风格并形成自己的风貌。所以这种类型的学术交流对艺术家来说具有非常深的意义。”

  展览以“此岸·彼岸”为题,在身处信息爆炸与技术革命的时代洪流中,“此岸”代表着对中华美学精神、水墨语言本体的坚守与深耕;“彼岸”则象征着对多元文化、新媒介、新观念的开放态度与勇敢尝试。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传播者,生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的参展艺术家群体,肩负着独特的使命:他们既是传统笔墨精神的“根系守望者”,又是面向未来不断进行“跨界实验”的探索者。本次展览共邀请36位中国画艺术领域的艺术家参与,以人物、山水、花鸟等不同形式的作品,呈现一场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艺术盛宴。

  活动现场,艺术家赵跃鹏、吴可代表《中国艺术家年鉴》书系入编画家,向雨花美术馆捐赠全套29位艺术家、31册精装《中国艺术家年鉴》书系,李文钢接受捐赠。丛书系统记录当代中青年艺术家的创作历程与学术思考,构成研究当代艺术发展的关键文本。此次捐赠仪式也将充实雨花美术馆馆藏学术文献体系,为研究提供重要资源。

  本次展览聚焦中青年艺术力量,旨在搭建高水平的交流展示平台。座谈会形成的丰富思想成果,不仅为理解当下中国水墨艺术生态提供了重要视角,更将有力反哺区域艺术创作实践,激发创新活力。本次展览的举办是雨花台区持续深化区域文化建设、打造高品质文化品牌的关键举措。

  据悉,本次展览将持续至8月14日。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标签:雨花台区;展览;艺术家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