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的眼中,《大运河历史图谱》的鲜明特色是“图说历史”和“以图证史”,该书通过汇集古地图、绘画等“第一手视觉史料”,直观再现了大运河的工程智慧、漕运场景、市井生活等,构建起“看得见的历史”。
舳舻千里风光无限,琳琅满目繁花似锦。大运河流淌千年,是中华民族的智慧、团结与生命力的生动写照。它像一本活着的史书,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也架起了中外文明交流对话的桥梁。千百年来,大运河默默滋养着江苏大地的血脉,塑造着这里的文化精气神,它的故事,连着昨天,映着今天,也通向明天。
“在该书宏大的时空坐标系中,不仅有时空上的纵向穿越,更有空间上的横向覆盖。”张永祎说,《图谱》从春秋时期邗沟开凿到当代运河复兴,完整呈现大运河的千年演进史,尤其凸显隋唐宋元明清的漕运黄金时代,还包括大运河在京津冀、鲁豫、江浙等不同河段的地域风貌和文化特色,南北经济格局对运河塑造,以及沿线城镇因河而兴的历史脉络。
“应该说,《图谱》是有关大运河最具权威的图像历史,对于运河文化的发现、保护、传承、创新都具有定海神针的重要作用。”张永祎认为,《图谱》的出版,不仅可以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为河道修复、遗产保护、文旅开发提供可视化历史依据,进一步促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而且可以引导人们循着历史的脚步,在寻寻觅觅、涵泳历史之间,将其发扬光大。
《图谱》这条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文化长廊”,不仅是通往历史的河床,也是奔向未来的舟楫。张永祎还特别提到《图谱》的直观性,他表示,图像叙事不仅降低了阅读难度和理解门槛,也能使人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大运河贯穿南北的壮阔与温度,感受中华民族的勤劳和智慧,进而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认同。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