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悦己经济”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鲜花“买单”。然而,以文化视角去探索,插花不止于扮靓空间,更是一项非遗技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插花其实具有很强的文化属性,绝不仅仅是将花插入器皿。”2月25日18:30,记者来到南京玄武门的云几文都时,1990年出生的金陵插花传承人茅益榛正耐心地向学员们介绍南京市非遗金陵插花的技巧与内涵,为学员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传统文化的大门。
在日常生活中,购买鲜花来装点家居已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往往只关注鲜花的装饰性,却忽略了其背后的文化底蕴。据茅益榛介绍,中国插花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周初至春秋战国时期,折枝花(即切花)已在社会活动及人们的生活中广泛应用。例如,用于祭天祭祖的花束、修饰仪容的头花、襟花,以及美化环境的花屋、花船、花车等,这些都展现了古代先民对折枝花的审美态度和应用理念。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插花的形成时期,当时的插花还只是简单地将花插入瓶子,略加调整,谈不上艺术。隋唐时代插花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流行。到了元代,插花已经从一种装饰或思想表达,转变为一种内心情感的抒发。
同样是插花,东西方的审美为什么大相径庭?“因为美学背后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茅益榛说,西方哲学中,数字被视为万物的本质,因此西方插花以几何形态和理性构图为美,强调对称与规律性,常通过丰富色彩表达强烈情感。相比之下,东方插花更注重线条感,但不同文化间也存在差异。例如,日本插花崇尚物哀、幽玄、侘寂的美学理念,追求在“死的极致”中探寻禅意。因此,日本插花常将原本挺直的松枝砍断,再通过剪切、粘贴、捆绑等手法进行人工组合,营造出独特的美感。而中国传统插花则更强调天人合一,遵循自然之道。每一根枝条的自然弯曲都蕴含着中国人对生活的智慧与情感表达,这种顺应自然的美学理念,展现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独特魅力。
“所以在插花时,我们往往是顺势而为。”茅益榛拿起一片叶子,分享了如何利用植物的阴阳两面来创造动态感。“所有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都是向阳而生。它们会遇到很多阻碍,而这些阻碍使得它们不得不去重新寻找阳光,再次向上生长。这种不断寻找阳光的过程,其实表达了它们的生命力。”学员们纷纷动手尝试,将手中的花材修剪、塑形,插进花瓶中。这一刻,插的不仅是花,更是文化。
白天上班,晚上学艺。青年夜校不仅成了都市年轻人“去班味”的地方,也成为“非遗二代”展现自我与传承技艺的崭新舞台。
很长一段时间,非遗面临“有学而无继”的窘境。近年来,“二代回归”现象逐渐凸显,茅益榛便是其中之一。他的父亲是全国技术能手、插花花艺大师茅国俊。2019年,茅益榛放弃了在上海的设计师工作,回到南京,投身于金陵插花的传承事业。他回忆道:“在上海时,我常常思考生活的意义。设计师行业有句话,20岁做平面,30岁做空间,40岁做生活。但当时的工作压力很大,每天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态。画着千篇一律的图纸,我常常问自己:生活到底是什么?”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回到南京,重拾花剪,并在金陵插花这一传统技艺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
“插花让我重新审视生活,也让我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茅益榛说。他提到,插花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从父亲手中接过金陵插花的传承使命后,他不仅开设课程,还连续八年和父亲一起在南京梅花艺术节期间,以梅花为主题,结合枯木、残石、碎缸等元素,创作了《梅领冬志》《寒江独傲》《喜上梅梢》等一系列插花作品,赢得了业界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去年7月,他成为首批南京市城市更新营造(规划)师,致力于推动城市更新与非遗的有机结合。
如今,茅益榛在文化馆开设插花课程,并通过青年夜校、老年大学、社区活动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当晚,他的学生中,清一色的年轻面孔,有年轻的宝妈,也有大学生,还有各行各业下了班赶过来的年轻人。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活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一年前,一位抑郁的产妇在上了一堂他的插花课后,竟意外找到了自己的热爱和内心的宁静。如今,她已成了一名职业花艺师。而在青年夜校中,茅益榛的插花课也常常是10秒内就被秒光。很多年轻人感慨,在插花的过程中,不仅打开了“开关”,体悟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还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
“每次看到学员们通过插花找到生活的乐趣,我就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茅益榛也在积极探索金陵插花的现代化发展路径。“非遗想要吸引更多年轻人,就必须与现代设计融合。”他举例说,“比如将一枝青松插在包包上,当包包放下时,‘放青松’就成了‘放轻松’。这种谐音梗既生动又有趣,或许正是符合年轻人审美的文化产品。”在他看来,非遗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文化的创新。只有不断“开脑洞”,才能让古老技艺在现代社会中绽放新的光彩。
金陵插花作为中国江南插花艺术的重要流派之一,于2023年被列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南京文化的一张独特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最早有官方文字记载的插花,就在南京。《南史》卷四十四《晋安王子懋传》中记载了王子懋以莲花供佛的故事,事件的发生地点就在当时的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此外,世界历史上最早的插花展览,是南唐后主李煜每年在皇宫里举办的‘锦洞天’,而‘撒’这一花材固定的技法,也是定居南京的李渔在《闲情偶寄》一书中首次提到的。”对于非遗的未来,茅益榛充满信心。他认为,非遗的前景一片光明,但需要更多创新思维和大胆尝试。
(记者 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