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广陵,情暖如春;金融薪火,续写工行华章。
11月12日下午,工商银行扬州分行组织曾在广陵路工行旧址工作过的退休老同志与近年新入行的青年员工,共同走进这座承载着扬州金融记忆的老建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广陵旧址忆峥嵘 薪火永续绘新程”主题活动。老同志们故地重游,追忆往昔奋斗岁月;青年员工们踏访旧址,聆听历史回响,共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空的金融文脉传承。

初冬的阳光下,修葺一新的广陵路320号建筑群,青砖小瓦马头墙显得格外庄重。
活动伊始,全体人员首先在原营业部门口合影留念。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建筑,是扬州最早的金融旧址,先后作为人民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办公营业楼,见证了扬州金融业的沧桑巨变。
合影刚一结束,82岁的老行长马文荣便紧紧握住离退部工作人员李红燕的手,声音有些动容:“谢谢行里组织这场活动,这么多年还一直记挂着我们这些老同志,把大家聚在一起,真是不容易!”他随即转向身旁的青年员工,目光中充满期许,“看到你们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就看到了工行的未来。咱们工行有着深厚优秀的文化和传统,你们一定要珍惜岗位、用心工作,把我们这一代奋斗出来的基业接稳、传好,再创辉煌!”

步入大厅,老同志们便纷纷拿出珍藏多年的老物件,现场瞬间变成了一个微型的“行史展览馆”。这时,陆桂华仔细环顾四周,快步走向靠扶梯的一处位置,声音里满是激动:“就是这儿!我现在站的地方,就是我当年的工位!”她的话音刚落,几位老同事立刻围拢过来,兴奋地指认起各自的位置,欢声笑语瞬间充满了整个大厅。

退休员工李琳带来了一个装满记忆的文件袋,小心翼翼地将里面的《扬州城市金融报》、旧证件、珠算等级证书等一件件取出展示。陆桂华接过报纸,指着发黄的版面向青年员工们介绍:“你们看,这份《扬州城市金融报》不仅刊载着咱们行当年的‘三争三一’企业精神、九十年代奋斗目标,还有那篇《推动‘九三三’文明服务工程再上新台阶》的报道。”她将报纸轻轻翻面,指着版面:“这儿还专门设有员工生日祝福栏呢!”随后,她又深情地展示了自己视若珍宝的老工作证。这张1994年的工作证保存得十分完好,上面清晰印着“第二营业部”“扬工银证字第2041号”等字样,封塑依然干净平整。这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实物,让青年员工们直观地触摸到了工商银行发展的点滴历程。

“这是我在工商银行工作的第一站!”退休已六年多的老员工张荣激动地向年轻同事们介绍。走进老照片馆,他在一幅黑白合影前驻足凝望。端详许久后,他指着照片对身边的青年员工说:“这是当年在银行干校的合影!里面有不少老师给我们上过课,还有很多兄弟行的同事都有印象,可这会儿名字到了嘴边,就是想不起来了……”他神采飞扬地走在队伍最前面,一边用相机不停记录,一边如数家珍地向年轻人讲述着尘封的往事。
曾在美工岗位、后任职于档案中心的龚吉林,凭借多年积累的影像资料与档案研究,为大家细致还原了这栋建筑的往昔格局。她对应着大致位置说道:“这里分别是金库门楼和金库主体。当时的金库是没有窗户的,但在墙上设有透气孔。”她继续解释道,“那时候纸币容易受潮发霉,又没法搬出来晒,老库员就在库里装一盏‘太阳灯’——其实就是加热灯,对着钞票照,起到防霉除潮的作用。”她进一步说明库房的功能区分:“左手边是发行库,代理国库业务;右手边是业务库,存放即将投放市场的流通现金。这就是为什么这里设有两座库房的原因。”龚吉林还梳理了库房的沿革:“这里最初是人民银行的库房,直到工商银行分设成立。后来人民银行迁往淮海路,这里就整体移交,成为工商银行的金库。”
这段融合了机构沿革与业务细节的讲述,让往日的办公场景与运营脉络变得清晰起来。
在旧址内,老同志们围坐在一起,向青年员工回忆起往昔的工作场景。张文拿出一只木制算盘,熟练地拨打着,感慨地说:“那时候没有现在的电脑系统,所有业务都是手工办理。算盘打得噼里啪啦响,点钞要练到手抽筋,但每个人都特别好学,工作起来也是一丝不苟。”

沈健大姐天生一副大嗓门,她兴奋地拉着几位老姐妹的手,快步走到青年员工面前。“快来认识一下!这几位,当年可都是咱们市行、省行响当当的业务标兵!”她声音洪亮,自豪地翘起大拇指“不论是打算盘还是点钞,她们个个呱呱叫!”她话锋一转,语重心长地对青年员工们说:“孩子们,现在你们不用打算盘了,但咱们银行铁款、铁账、铁算盘的‘三铁’精神不能丢!那是一种精益求精的魂。本事多学点,证书多考点,这都是长在自己身上的,以后肯定用得上!”说罢,她转头指向一旁的办公室负责人陶文生,笑盈盈地补充道:“你们陶主任当年也是我们出纳队伍里的一员干将呢!”
王玲芳特别强调了廉洁从业的重要性:“在银行工作,不该拿的不要拿,不该占的便宜不要占。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人,这才是工行人应有的品格。”她勉励青年员工要恪守职业道德,严守规章制度,并表示:“银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信用’二字。我们老一代工行人最自豪的就是始终坚守这份信任,希望你们也能将这份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老员工戴玲激动地说:“行里组织这样的活动,真的很有意义!虽然我们退休大都住在扬州,但平时各家都有各家的事要忙,老同事之间也难得见面。今天能在这里相聚,看到这么多老面孔,实在是太开心了!”她感慨道,“这让我们这些老同志真切感受到了组织的人情味和温暖。请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保重身体,健康生活,继续关注、支持咱们行的发展!”
青年员工们凝神聆听,在一段段深情讲述中重温峥嵘往事。青年员工陈晨动情地说:“今天站在这个充满历史感的地方,听着前辈们讲过去的故事,我真的很受触动。老一辈工行人的那份认真和坚持,那种精益求精的劲头,特别值得我们学习。我会把这些宝贵的精神带回到工作中,努力做一名优秀的工行人,不辜负前辈们的期望。”
活动结束时,夕阳的余晖洒在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上,照亮了每个人脸上洋溢的笑容。作为工行历史的亲历者、见证者和建设者,老同志们在这里奉献了宝贵青春,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为工行的发展留下了坚实的足迹。而年轻一代也在这里接过了传承的使命,让工商银行的精神文脉在新老交替中生生不息。(赵红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