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辉 | 史笔入诗构建深邃宏大的审美空间
——评荀德麟诗词创作的艺术特色
2025-11-14 11:10: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吴光辉  
1
听新闻

  最近,我拜读著名文史专家、词赋大家荀德麟先生的诗词集《槿花集》(中州古籍出版社)、《友朋共砚弄清嘉》(中国书籍出版社),觉得荀先生的诗作,始终彰显出史家之身,到处流露出史笔之韵,表现出历史与文学相融合所形成的独特诗味,构建出深邃宏大的审美空间。

  一、跨越式叙事:构建古今交融的广阔时空

  史笔本是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客观、精准叙述的笔法,属于史学范畴。然而,当荀先生将史笔引入诗词创作,便如同为诗词搭建了一座跨越时空的叙事桥梁,使诗词突破了对当下场景的简单描绘,进入到一个更为广阔、更加深邃的审美时空之中。

  以《沁园春·清江浦》为例,此诗宛如一幅气势恢宏、色彩浓烈的历史画卷,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展。“古浦清江,迹系黄淮,浪载喧嚣。忆铺陈廿里,漕舟济济;衢通九省,驿马萧萧。牙纛遮空,笙歌竞夜,天下粮仓别样骄。”诗人以凝练而深沉的笔触,勾勒出清江浦漕运繁盛的辉煌历史。“浪载喧嚣”四个字极具表现力,将清江浦历史上的繁盛刻画得形象生动。“谁承望,骤薪抽釜底,鼎沸声销。”历史盛况如今都如流水一般悄然逝去,只留下无尽的叹息。然而,诗人在结尾处又发出:“吟啸处,正飞花卷雪,涌动宏潮!”这首词将古今交融在一起,增加了审美空间的纵深。

  在《重游苏州枫桥》一诗中,“野寺郊桥非昔时,江枫渔火转新奇。只因千古名诗噪,夜半钟声天下知。”诗人巧妙地由古及今,将历史的余韵延伸到当下,这种跨越时空的叙事,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诗人当下的情感,更能顺着诗词的脉络,穿越历史的风云,去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兴衰。

  二、交替式构思:构筑多维度的艺术空间

  荀先生的《大运河考察诗纪》《徐州汴泗交汇碑》《题盱眙第一山》《清口考古》等众多诗作并非简单的历史与现实的拼接,也不是简单地用典,而是通过巧妙的交替式构思,构筑出一个多维度的艺术空间,使诗词的格局更加开阔。

  从时间维度来看,他的诗词常常通过跨越千年的巧妙构思,将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和人物串联起来,形成一条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如《观扬州邗沟遗迹有感》:“邗沟原为霸心生,哺育淮扬一串城。更启隋炀禹功著,运河帝国壮寰瀛。”整个诗作构思奇特,以宏大的视角,描写了隋炀帝的雄才大略,展现了历史上帝王的独特风采。同时,以一种豁达而又略带沧桑的笔触,描写历史的兴衰和自然的流转,从而引发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在空间维度上,荀先生的诗词通过跨越地域的构思,将不同地方的风景和人文融入其中,构筑出一个丰富多彩的诗词艺术空间。在《友朋共砚弄清嘉》中《超然笔墨见风雅》一章所记之诗,便是巧妙构思的代表作。“一堂书画各清妍,古砚波翻别样天。镇日往来无俗客,三株银杏立窗前。”诗人通过转换空间的构思,描绘了室内书友的雅聚和窗外的清丽,营造出安详宁静的诗境。另一章节中的《孟冬张家湾》:“岸木萧萧开鸟巢,张家湾上冷月高。芦沟潮白相亲处,帆影依依不载漕。”张家湾是北京通州区东南的一处运河湾,曾是漕运码头、转运漕粮的重镇。这首诗通过心境和景色相结合的巧妙构思,使诗词不仅具有了自然的美感,又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底蕴。

  三、串联式手法:营造历史与文学交融的深邃意境

  在荀先生的诗词中以史笔入诗所构建的时空纵深,不仅是一种叙事方法,更是历史真实与文学审美相互交融、相互串联的一种艺术手法,从而使诗词的意境既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增加了作品的审美价值。《友朋共砚弄清嘉》一书中共收入荀先生四十余首诗作,全都运用这种串联式艺术手法,营造出诗词入书入画的深邃意境。

  在营造诗境方面,荀先生善于串用各种文学手法来增强艺术表现力。他巧妙地串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词的意境更加突显。如在描写书友雅集时的场景时,他用“桃花渡系桃花岛,月映前川星斗少。宴渡呼来不见人,风清更悦蛙声好”这样的诗句,一连串运用了描写、叙事、议论、拟人,将夜色朦胧的意境生动地表现出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在《别样年味沁心头》一章中,他为《游龙报春》一画所题之诗,“庭前数枝秀,窗外一拳山。好鸟时来伴,想携照碧潭。”则运用诗词的韵律、节奏所产生的意韵,使诗词在诵读时朗朗上口,更能让读者体会其描绘的意境之美。

  总而言之,荀德麟先生的诗词以史笔入诗,穿越古今,跨越时空,构筑出多维度的诗词审美空间,从而在当代诗坛浩如烟海的诗词作品中独具一格。

  作者简介:吴光辉:国家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江苏省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

标签:诗词;友朋;清江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