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与识别健康“头号杀手”?世界卒中日,专家为你解答
2025-10-28 13:35:00  
1
听新闻

  卒中俗称“脑中风”,是一种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循环障碍性疾病,主要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又称“脑梗死”,急性缺血性卒中占我国新发卒中的69.6%~72.8%。

  每年的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题为“尽早识别,立刻就医”,旨在呼吁公众科学认识卒中,早识别、早救治。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徐元提醒:“随着冬季到来,气温降低,脑血管疾病也迎来了高发期。血压波动、血液黏稠度增加、呼吸道感染风险上升等因素都可能增加卒中发病风险。尤其对于老年人来说,血管弹性较差,气温降低时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会损伤血管壁,增加脑血管破裂或堵塞的风险,因此要提高警惕,一旦发生卒中,早识别、早就医。”

苏州市第九人民医院副院长、神经内科主任医师 徐元

  卒中可防可治,积极预防,远离健康“头号杀手”

  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经济负担的特点,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是我国成人致死、致残的首位病因。据全球疾病负担(GBD)2021数据,2021年中国共有2634万例脑卒中患者,新发脑卒中病例409万例,庞大的数字令人警醒。

  世界卒中组织指出,90%的卒中是可以避免发生的。徐元主任介绍到:“卒中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心律异常(房颤)、冠心病、卒中家族史,以及吸烟、酗酒和其他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具备以上一种及多种危险因素,既往有卒中史、短暂脑缺血发作者,属于卒中的高危人群。”

  卒中可防可治,只要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卒中危险因素筛查,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就能有效防治卒中。马上就要进入冬季,徐元主任也建议:“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低温寒冷环境中。二要均衡膳食,提倡少盐、少油、少糖,注重饮食多样化。三要适度运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四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五要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如出现明显波动,要及时就医。”

  牢记“中风120”口诀,科学识别卒中

  卒中的救治是一场“生死时速”,要牢记“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徐元主任介绍到:“大脑一旦缺血,每延误1分钟,就有约190万个脑细胞死亡。因此卒中的救治,每提早1分钟,就能最大限度地挽救患者生命、更好地保障患者健康。”

  以缺血性卒中为例,发病后的4.5小时内是抢救的“黄金时间窗”。在时间窗内开展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主要的缺血性卒中治疗方法。通过溶解血栓,以达到血管再通恢复脑组织的正常血氧供应的目的,有效降低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关于溶栓治疗,针对公众常见的误区,徐元主任也解释到:“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高龄’已经不再是静脉溶栓治疗的绝对禁忌,只要在4.5小时内、排除禁忌、规范操作、严密监测,静脉溶栓依然是目前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超早期救治手段。”

  2024年,苏州全市因神经系统疾病而产生的院前急救占全部呼救的13.17%。其中,卒中呼救占比为24.04%。在全部卒中人群中,60岁以上患者占比达70.71%。牢记“中风120”口诀,可帮助患者以及家属第一时间准确识别。

  徐元主任介绍到:“‘中风120’口诀是识别卒中早期症状较为通用的方法,即‘1’代表一张脸出现了口角歪斜和明显不对称;‘2’代表两只手臂同时抬起是否出现单侧无力;‘0’代表聆听对方讲话是否清晰。若出现了上述症状中的一种,高度怀疑中风的可能,应该尽快拨打120寻求专业医护人员的帮助。”

标签:卒中;识别;口诀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