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盐业与前沿纤维电子相遇,一场跨越产业边界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展开。近日,雪天盐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复旦大学科研团队正式达成合作,共同成立“智能纤维新能源材料研究院”(亦称“未来纤维研究院”)。雪天盐业以首期5100万元出资占股51%,标志着这家长期深耕盐业的传统企业,正式迈入智能纤维新材料领域,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生动样本。
这次跨界合作并非偶然,而是雪天盐业推进战略转型的关键一步。作为全国盐业首家产销一体化的现代股份制企业,雪天盐业并未固守传统业务边界,而是依托在盐化工产业链中积累的技术与资源,前瞻布局“盐业+新能源”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董事长马天毅指出,布局新能源材料是对盐产业价值链的深化与延伸,是在坚守主业基础上的创新探索,而非脱离根本的盲目扩张。事实上,雪天盐业此前已在新能源材料领域有所布局——旗下美特新材不仅在电子烟电池细分市场占据30%份额,其研发的固态电池高电压正极材料也即将量产,为此次跨界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选择智能纤维这一前沿赛道,正是“新能源材料前沿化”战略的具体落地。
此次合作的核心竞争力,离不开复旦大学顶尖科研团队的支撑。研究院的技术核心来自彭慧胜院士团队,该团队长期致力于新型智能纤维研究,开发出集发电、储能、传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纤维器件,相关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并入选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化学领域十大新兴技术。团队已获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81项,SCI他引达2.1万次。其跨学科科研梯队与先进中试平台,将为研究院突破材料合成与器件集成等关键技术提供有力保障,有效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
更具行业意义的是,此次合作构建了“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的创新生态。研究院并非简单的高校与企业合作,而是深度融合了长沙市人民政府、湖南湘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等政府力量。四方围绕科研转化、平台建设、资源共享与人才培养达成全面战略合作,聚焦材料定向合成、智能纤维材料、能量转换器件等八大研究方向,既注重基础理论突破,也瞄准产业化目标。研究院计划在年内建成中试线,形成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完整链条。同时,通过设立纤维电子学交叉学科、联合培养专业人才,持续为产业发展注入创新活力,真正实现“政府搭台、高校创新、企业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协作。
这一布局的战略意义已远超企业自身转型的范畴。智能纤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使能技术,其“纤维即功能”的特性有望重塑多个产业形态:在新能源领域推动柔性储能器件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提供类“神经-皮肤”的传感方案,在医疗健康领域催生无感生理监测新技术。雪天盐业此次入局,不仅有望抢占未来高科技产业链的上游位置,更以51%的持股比例展现出传统企业主动把握创新主导权的决心。这种“依托主业资源、链接顶尖科研、整合政策支持”的转型路径,为同类传统企业突破发展瓶颈提供了有益参考。
从千年盐业到未来纤维,雪天盐业的跨界探索,本质上是传统产业对新质生产力的积极响应。在这场变革中,企业以真金白银的投入、开放协同的姿态,既延续了实业报国的根基,也开拓了科技创新的前景。随着智能纤维新能源材料研究院的落地运营,这家位列中国品牌500强的企业,正凭借“盐业+新能源”双轮驱动,在新材料赛道上书写传统企业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