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际睡眠障碍分类》,失眠并非简单的“睡不着”,而是指在有充足睡眠机会和适宜睡眠环境的前提下,持续出现入睡困难(躺下30分钟以上无法入眠)、睡眠维持困难(夜间醒后超过30分钟无法再睡)、早醒(比预期起床时间早醒1小时以上),且每周至少发生3次、持续超过1个月,同时伴随白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易怒等功能损害。
长期失眠对身体的危害是渐进且多维度的,远超我们能看到的黑眼圈、肤色差等对身体的表层影响,更会直接攻击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人体核心功能系统。
神经系统:睡眠时大脑胶质淋巴系统启动,清除代谢废物(如β淀粉样蛋白)。长期失眠导致该系统功能异常,废物蓄积会引发神经细胞损伤,一方面,情绪调节中枢失衡,增加抑郁症发病风险;另一方面,认知功能减退,表现为记忆力下降、反应迟缓,长期可增加阿尔茨海默病发病风险。
心血管系统:正常睡眠中,血压较清醒时下降10%-20%,为血管提供修复时间。失眠会打破此节律,交感神经持续兴奋,血压昼夜波动消失,血管持续处于高压状态,短期可出现晨起血压骤升、头晕,长期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脑梗死的发病几率。
免疫系统:睡眠期间,免疫细胞(T细胞、巨噬细胞)增殖加快,抗体合成效率提升。长期失眠导致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抗体分泌减少,人群感染风险升高;同时,免疫系统对异常细胞的监测能力下降,可能增加肿瘤发病风险。
代谢系统:睡眠调控瘦素(抑制食欲)与饥饿素(促进食欲)分泌。长期失眠使瘦素分泌减少、饥饿素分泌增多,同时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提高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面对长期失眠,需先规避两大误区:一是“硬扛”,这不但会延误病情,还会加重身体损伤;二是自行使用助眠药物,这导致药物依赖风险提升。
对于失眠,要进行科学规范的调理,不妨按以下三步开展。
第一步,排查诱因:明确失眠是否与不良习惯(睡前使用电子设备、饮用含咖啡因饮品)、环境因素(卧室噪音、光线过强)或基础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相关,并进行针对性调整。
第二步,生活与环境干预:保持作息规律,周末也要维持固定入睡、起床时间;睡前可通过温水泡脚(40℃左右,15分钟)、聆听白噪音辅助放松;卧室温度控制在18-22℃,选择适宜床垫,减少外界干扰。
第三步,专业辅助调理:若失眠持续超2周,应及时寻求专业帮助。近年来,益肾养心安神片等中成药改善睡眠的疗效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广泛关注。临床研究证实,益肾养心安神片可有效改善失眠症患者睡而易醒、早醒、睡眠时间短、多梦等问题,同时明显改善心悸、神疲乏力、健忘、头晕、腰膝酸软等症状,且临床应用安全性良好,无成瘾性。但需注意,任何药物都需在专业医师指导下,根据个体情况使用,切忌自行用药。
最后需提醒:长期失眠属身体健康警报,若调理后无改善,应及时就医,通过规范治疗守护睡眠健康,避免失眠对身体造成持续性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