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江南第一燕,为衔春色上云梢。”江苏城乡建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薪火相传”实践团的同学在地力孜巴老师的带领下,于8月中下旬,赴瞿秋白纪念馆开展“匠心筑梦·弘扬劳动精神”为主题的2025年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实地探访中感悟革命先烈的初心,在精神洗礼中明确青年学子的使命。
一、走进纪念馆,触摸历史温度
瞿秋白纪念馆坐落于常州青果巷,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风格中,藏着中国共产党早期主要领导人之一瞿秋白同志波澜壮阔的一生。展柜中,泛黄的《新青年》杂志原件上还留着清晰的批注,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手稿字迹工整有力,他在狱中写下的《多余的话》原稿纸页已微微发脆,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字里行间的赤诚与坚定。
在纪念馆的影像厅,师生们共同观看了纪录片《瞿秋白》。当看到1935年瞿秋白同志在福建长汀从容就义,高唱《国际歌》走向刑场的画面时,现场一片寂静,不少同学红了眼眶。“他明明可以选择更安稳的生活,却始终坚守信仰,这种为理想献身的勇气,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地力孜巴老师在与学生交流时难掩激动。
二、沉浸式学习,感悟初心使命
实践期间,团支书李柯心同学主动承担起“红色讲解员”志愿服务,提前梳理瞿秋白同志与常州的渊源,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特色准备讲解内容。在“文化传播”展区,一面展示着瞿秋白先生参与创制的汉语拼音对照表的展墙,让同学们停下了脚步,“原来我们从小用到大的汉语拼音,背后还有这样的红色故事!”学生臧博爱指着对照表上的拼音符号,和身边同学轻声讨论。
在纪念馆的庭院内,师生们围坐在一起开展“红色初心”主题座谈会。老师结合瞿秋白同志推动语言文字改革、传播革命思想的经历,为学生们讲述了中国共产党早期“以文化人、以文聚力”的奋斗历程,鼓励大家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
三、传承精神,续写奋斗篇章
实践活动接近尾声时,师生们在瞿秋白同志铜像前举行了庄严的宣誓仪式。“我志愿以青春之名,担时代之责,以专业之力,筑强国之基……”同学们高举右拳,誓言铿锵有力,将革命精神融入青春承诺。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在实践日志中写下感悟。“以前觉得革命先烈的故事离我们很远,这次看到汉语拼音对照表才发现,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生活的细节,激励着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迎难而上。”
江苏城乡建设学院始终将红色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抓手,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是学校“红色文化育人”系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未来,学校还将组织更多师生走进红色教育基地,让青年学子在实地探访中汲取精神力量,将革命精神转化为学习专业知识、服务社会发展的实际行动。
作者:地力孜巴 李柯心 臧博爱
图片:地力孜巴 张莹雪 闻俊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