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南艺学子探非遗檀香扇,以美育实践传文化
2025-08-29 11:02:00  
1
听新闻

  为探寻非遗传承路径,助力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生机。7月14日南京艺术院高职院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苏扇风华”实践团奔赴苏州开启了“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之旅。在苏州如意檀香扇厂,非遗的独特魅力扑面而来,当5G信号满格的手机,遇上500年不散的檀香——平江路转角,苏州如意檀香扇厂的雕刀切割着时空。

  推门见68岁徐师傅俯身台前,刻刀在0.1毫米檀木上镂出细过发丝的花纹。阳光金粉般的木屑,与温湿度监控屏奇妙共生。

  六十年工坊里,刻痕是与唐宋匠人的对话,幽香诉说着机器难复制的东方浪漫。

  一、守艺与

  在苏州平江路不起眼的一个转角,社会实践团成员寻访到如意檀香扇厂,这里藏着跨越时空的工艺密码。

苏州如意檀香扇有限公司门口集合,准备开展实践活动

传承人金向实践团团员展示烫花工艺

  檀香扇传统工艺流程,始于选料,檀木经晾晒、蒸煮等多道工序,方能成为制扇基材。

  烫画十分讲究,苏扇风华实践团团员均参与体验,很容易就会烫焦,这对力度和温度的调控要求极高,烙铁温度需根据扇面材质和图案要求精准调节。温度过高,扇面易烧焦;温度过低,花纹则不清晰。除了烫焦扇子,花纹也深浅不一,下面这个是苏扇风华实践团其一位的烫花的结果,苏扇风华实践团团员体验后普遍反映,烫花工艺对力度和温度的把控极具挑战,成品多出现花纹深浅不一或局部焦痕的情况,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的技术门槛。

  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拉花、烫花等技艺,让扇骨 “薄如纸、轻如羽”,0.1毫米的刻痕尽显匠心。

向社会实践团团员展示各个工作车间

  如今,传承不止于守旧。公司融入现代设计,将几何线条、简约图案与传统扇面结合,或把檀香扇元素植入文创,让古老工艺适配现代生活。对比传统花鸟纹扇与派极简风作品,可见工艺在传承,于时光里延续旺盛生命力 。

  二、刀痕·

  在苏州如意檀香扇厂,老匠人以不同姿态守护工艺。

  徐师傅艺时,天未亮便备料,寒冬泡手选檀木,常被刀刃划伤。数十年过去,他握刻刀的手仍稳,徐师傅提到“拉花差0.1毫米,扇骨就废”时,成员小吴追问如何保持稳定,徐师傅笑着回应:“这靠的是十年如一日的练

  设计的小林却扎根扇厂,用3D建模校准弧度,在扇面融入卡通元素。面对老师傅“胡闹”的调侃,他倔强道:“得让年轻人看见模样!”

  从徐师傅“守规矩出精品”,到小林“破边界促传承”,理念碰撞间,是共通的热爱。二人携手改设计、调刻痕,老茧与茧相触,让檀香扇幽香,携岁月温度,飘向年轻远方 。

  三、骨扇·文脉

  檀香扇的方寸间,藏着苏州文化的千年积淀。扇面缩印吴门画派的山水花鸟,笔触与园林“移步换景”呼应,展开便是“咫尺山林”;拉花纹样仿园林漏窗,0.1毫米线条藏着江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

即将送往博物馆的檀香扇

檀香扇藏品展示柜

  历史上,它是文人雅集标配,承载士大夫精神,作为“苏作”代表远销海外;如今仍是文化使者,法文化年展上,融合西元素的设计成“和而不同”的注脚。这方寸扇面,早已是苏州文化基因与华非遗魅力的鲜活载体。

  当5G信号掠过平江路的青瓦,檀木香气仍在续写的年轮。三下乡的脚步暂歇,但徐师傅的刻刀仍在与唐宋对话,小林的设计稿上正生长着的纹样。

  作为江苏本土非遗,檀香扇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江南文化基因的活化。“苏扇风华”实践团的此次行动,为年轻一代参与非遗保护提供了范本。苏扇风华实践团计划此次调研,撰写关于苏州檀香扇非遗传承和创的调研报告,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参考。

  三下乡架起了连通校与社会的桥,让南艺子跳出书本,在苏州檀香扇的木香、刻痕间,触摸文化传承温度,也播下了“守护非遗”种子,让更多青年看见传统文化的鲜活,这就是三下乡的价值——以青春之力,扛起文化传承担当。

  来源:南京艺术院苏扇风华实践团——“三下乡”实践活动

  图文:王彦祺 王倩 吴晨冉 王雅妮

标签:檀香扇;苏州;传承
责编:王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