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8月28日头版稿件
今日,在《江南时报》上,看到老报人潘高鹏先生“《金陵不夜城》三登国家级大展”,文中介绍他的精品大作和艺术生涯,读来有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近四十年不见了,他戴着小礼帽微笑的形容,好像一下子又浮现在我的眼前。
八十年代初期,我供职的南京警方,为了宣传“城乡交通安全”,要办一张对开四版的报纸,初名叫“交通安全简报”。虽说是“内刊简报”,但要向全市有车单位和全体驾驶人员发行,印数却相当可观,承印方就是《新华日报》印刷厂。当时印刷厂的夏厂长说,“我们报社美编老潘人好,是画家,写字也好!就请他给你们写个报名吧。”就这样,“交通安全简报”报头就从老潘手下产生了,他题写的报头字是行书,笔锋到位,刚劲有力,我们怕丢失,制作成了三块锌版,在报纸上使用了许多年。
记忆中的潘老,正值壮年,总是忙碌在他的“报社美编室”,那是一间需要走上好多层台阶才能抵达的地方,我每次走进报社,抬头可以望见他办公的南窗,那是负一层印刷厂“头上”的一个办公室,很大的窗户特别敞亮。后来,新华日报社印刷厂买了德国产的大型胶印机,要从中山码头搬运去城东的白水桥附近的东杨坊厂区,大件设备需在不宽的城区公路上运行,非常有难度,潘老出面“请支持”。我们编辑部的一众警察编辑,放弃夜晚休息,开着警车沿途护送,真是忙了几天……再后来,报社也陆续搬走了,报社原址拓展了新街后,我也调动了工作,与《新华日报》印刷厂没有了联系。
多年后的一日,因南艺保彬老先生之约,去他家看他画的“黄山松系列大画”,座定后不知怎么聊到了潘老。保彬老说,他家就住在我家的前面一幢,我打电话叫他过来。说着就真打了,当时潘老在外面有事,未能前来。但保老在电话里说到我,潘老说“记得记得!”。这样,我就用保老手机又与潘老通了许多话——忆起了当年题写报头、还有为《交通安全简报》插图的往事,潘老竟还能说出许多当时的情形。他约我“改日再来玩”。可惜后来事多,也未能去拜访先生。
后来的时间里,曾在许多画册上看过潘老的画作。特别是那次,新华报业传媒集团、江苏省报业协会、江南时报等单位举办的活动,庆祝《新华日报》创刊87周年之“高瞻远瞩——潘高鹏书画艺术回顾展”上,我应邀去河西的新华报业全媒体艺术馆,看了画展。走进艺术馆,伫立在“潘式”山水画前,50余幅书画作品,仿佛翱翔于崖岩险峻的群山之上,凌空俯视千峰尽染的无限秋色;又恰似,神游于生机勃勃的水乡原野,满目皆是斑斓明媚的水韵春光……尽显:大家气象,特色独具,个性风格强烈!潘老现场回顾了他在《新华日报》工作的经历说:“我首先是一个编辑、记者,其次才是一名画家。能有今天的创作,得益于新华日报社对我的培养和锻炼。”满满的感动……
那次,观者众多,大家云集,我没有机会与潘老交谈,只是相视而敬,我俩又一次失之交臂。但我看了听了,想到,潘老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堪称大家。在这一展大作前,我被震撼之余,更是认为,潘老是难得的艺术智者,“人画俱老”,可谓是中国“新闻人”的骄傲。
今天我想,等秋凉后一定要去拜访先生。这是必须的,要当面恭祝先生快乐长寿!
《金陵不夜城》136cm×68cm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