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甚广的董永传说、充满祥瑞之气的舞龙耍狮、顺口幽默的上梁说鸽子、走街串巷的渔鼓道情、节奏整齐的钉船排斧、热闹非凡的庙会香期,还有那汤白汁浓的鱼汤面、稠绵甘畅的糯米陈皮酒、老卤炖制的猪头烧腊、清凉爽滑的变蛋……这些土风土味的文化大餐,也是我魂牵梦萦的乡愁。
这些带着浓郁家乡底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在东台这片沃土上的先民们一代又一代传承至今的精神财富,犹如一幅鲜活的、立体的、亮丽多姿的民间风俗画卷展现在我的面前。
说起东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不想到令家乡人引以为傲的周巍峙先生。周先生是著名音乐家,他创作的“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脍炙人口,唱响中华大地。他还是中国民间文化的真诚守望者,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行者。早在1979年,时任文化部代部长的他,针对时代变迁、民族民间文化消失速度日益加快的状况,亲自组织实施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这一伟大创举既为中华民族建起一座原生态的文化基因宝库,也把活跃在老百姓生活中“难登大雅之堂”的民族民间文化推上了国家文化艺术的殿堂。那时我在家乡时堰镇文化站工作,有幸参与周巍峙先生组织的这项宏伟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白天手提录音机,脚踏自行车,走村串户寻访民间艺人,收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晚上挑灯夜战,逐字逐句进行记录整理。时堰镇成为当时东台市率先完成民间文学三套集成编纂任务的乡镇。可以说,这10部“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是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自上而下合力推动的结果,是周巍峙先生一手策划,亲自组织实施,用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建立起来的“文化长城”,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非物质文化遗产”取代过去长时间使用的“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等概念,是在21世纪初。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中第一次出现“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物质文化遗产是“固态的”,包括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的”,包括口头文学、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红白礼仪、节庆、传统手工艺技能、民间传统医学药学,以及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中国的昆曲和古琴艺术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项目名单。此后,这一概念开始广泛出现在我国各级官方文件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于农耕时代,根植于民族民间的沃土,是千家万户、千行百业的劳动人民用智慧和双手创造出来的。东台通江达海、缘水而兴、依海得福。堤西成陆时间久远,土地肥沃,颇利耕作;堤东滩涂多草,有煮海为盐之利。良好的生态环境,给东台先民农耕渔猎、繁衍生息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开庄遗址、东台——兴化蒋庄遗址的发现,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生活劳作。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创造出多少民间传说、生产方式、劳动记忆和风俗礼仪,现代人是无法估量和想象的。不管怎样,这些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代代东台人耳濡目染、口传心授,并在传承中创造,在创造中发展出来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厚重礼物,承载着先人的荣光,更是文化创新、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源泉。
东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一直秉持行稳致远、守正创新的理念,积极探索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活态性保护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传承人、传承主体、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使非遗保护的当代价值得到进一步彰显。东台书画、发绣、二胡等民间艺术先后多次被当时的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全市现有列入国家、省、市、县(市、区)级非遗名录的项目56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0多名,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足见东台“家底”丰厚、根脉绵长。
见人见物见生活,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新姿态、新方式走进大众生活,是东台非遗传承保护工作引人注目的亮点。2000年,我作为第六届中国艺术节组委会的一名工作人员,见证了来自东台的民间艺术在国家艺术节上的精彩呈现。东台民间艺人首次在国家艺术殿堂亮相,王琼的发绣、王东元的彩绘葫芦、高大中的大观园微型景观等作品精妙绝伦。在此后的首届江苏·中国民间艺术节、第二届中国家庭文化艺术节、江苏省文物节等重大节庆展示活动中,均能见到来自东台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和他们的代表作品。更令人惊叹的是,东台对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董永传说,进行深度挖掘、整理和完善,并依托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生态湿地——黄海湿地,将自然风光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巧妙地将中国传统爱情故事和孝贤文化的灵魂,活化成全国首家大型爱情主题公园——东台董永七仙女文化园,将“无形”的文化资源成功地转化为“有形”的文化财富。这种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融合在一个连接点。
我们每个人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走多远、飞多高,都不能忘记祖辈们走过的路,当以敬畏之心虔诚地守护好、传承好这些带着浓浓烟火气和人情味的“活化石”。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传承“活态文化”的非遗,关键在于传承人的培养和受众面的扩大,否则逃脱不了“人在艺在、艺随人亡”的命运。培养一批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任重道远。如今,在保持核心理念和技艺、代表性元素和符号不丢失的前提下,非遗保护传承实践的“中国方案”已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文旅融合中、在现代生活里、在工艺制造上、在艺术创作时……演绎着新时代民族民间文化瑰丽多姿的壮美传奇。相信家乡人民、非遗保护工作者、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一定会跟随着时代发展的脚步,通过智慧的、科学的手段,打开非遗“活水”之源,让代表东台文化气质的民间传统技艺“活”起来,“亮”起来,“炫”起来,使非遗之花绽放出历久弥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嵇亚林,江苏东台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会长,江苏省群众文化学会书画研究院院长,南京博物院首任党委书记,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原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