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德民音”乡村振兴促进团在南通调研
2025-08-20 13:34:00  
1
听新闻

  为全面贯彻乡村振兴战略,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乡德民音”乡村振兴促进团带着精心设计的问卷,走进江苏省南通市周新庄村,用脚步丈量乡村道德建设的真实模样,用对话倾听村民心中的“乡风文明”。

  一份问卷,藏着乡村的“道德底蕴”

  “您觉得村里红白喜事铺张浪费吗?”“遇到邻里纠纷,大家会找村委会调解吗?”在周新庄村的街头巷尾、农家院落,队员们递出的不仅是一张问卷,更是对乡村道德建设的一次探索。

  这份问卷涵盖四大部分:从村民的年龄、职业、家庭结构等基本信息,到公共事务参与、环境卫生满意度等乡风文明细节;从家庭成员沟通、赡养老人等家风建设问题,到村规民约约束力、不良风气治理等民风习俗观察。每一个选项背后,都是村民对家乡的真实感受——有人在“邻里关系”一题勾选“非常和谐”时,笑着回忆起邻里互相帮助的场景;也有人在“公共事务参与”栏选了“一般”,坦言“年轻人外出多,留守老人想参与也力不从心”。

  走访中,队员们发现“矛盾调解”是高频话题。多数村民表示,邻里纠纷更倾向于“村委会调解”或“双方协商”,65岁的老党员张叔感慨:“现在不像以前靠家族长辈,村委会说话越来越有分量,这是好事!”但也有村民提到,红白喜事的铺张浪费虽有减少,“部分存在”的情况仍需关注。

  乡德民音,为振兴注入“道德力量”

  队员们用三天时间完成了100余份问卷收集和30余次深度访谈。周新庄村的故事,是中国千万乡村的缩影:既有邻里互助的温暖,也有发展中的困惑;既有传统美德的延续,也有新风尚的萌芽。

  “乡德民音”团队成员表示,此次调研不仅是为了记录乡村道德建设的现状,更希望通过数据分析,为当地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针对年轻人参与度低的问题,可设计更贴近青年的文化活动。

  道德是乡村的根与魂。周新庄村的每一份问卷、每一次对话,都在诉说着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乡德民音”的脚步不会停下,他们将带着这些“乡村声音”,继续探索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让道德的种子在更多土地上生根发芽,为乡村振兴注入温暖而持久。(南京师范大学“乡德民音”乡村振兴促进团)

标签:道德;道德底蕴;乡村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