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的阳光洒满步凤镇的角落,盐城经开区“暑托安全小卫士魔法守护营”的营旗迎风招展。这场由社会事业局、团工委、关工委、检察院与步凤镇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活动,跳出“说教式”安全教育的框架,将魔法创意、专业实训与红色法治教育编织成一张守护网,让孩子们在沉浸式体验中,把安全知识变成“随身技能”,让成长教育充满看得见的温度。
“魔法闯关”里学安全:让防护技能从“听过”到“会用”
“佩奇的安全口诀,现在要变成大家的护身魔法啦!”盐粒子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魔法师”挥动魔法棒,屏幕上小猪佩奇一家在泳池边的场景刚结束,盐城市蓝天救援队的讲师就带着孩子们进入“防溺水魔法世界”。
救生衣模型成了“浮力魔法道具”,孩子们摸着它听讲师讲“为什么能浮在水上”;救生圈成了“救援咒语载体”,模拟“扔给溺水同伴”的动作时,“要扔远一点,让他能抓到”的要点自然记住;“溺水场景还原”环节里,孩子们轮流扮演“落水者”和“救援者”,在“大声喊救命”“抓住浮板不松手”的角色扮演中,自救技能已经悄悄刻进心里。
交通安全课则变身“魔法交通城”:红绿灯卡片是“通行符咒”,举红灯时“小交警”会严肃地说“现在不能走,结界没打开”;斑马线地贴是“安全通道”,走在上面的“行路人”会念叨“这是保护我们的魔法线”。一场互动下来,“红灯停、绿灯行”不再是背过的句子,而是刻在习惯里的规则。
“原来安全不是要记的道理,是能保护自己的魔法!”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举着自己画的“魔法守护符”说。当知识变成可触摸、可参与的场景,安全意识便从被动接受变成了主动追求。
“法治魔法箱”里悟成长:让红色基因从“知道”到“相信”
魔法守护不止于技能,更有精神的滋养。经开区检察院的宣讲人员提着“法治魔法箱”走进来,箱子里装着《民法典》的“防骗咒语”——“游戏诈骗三幕剧”的剧本。
孩子们轮流扮演“游戏玩家”“骗子”和“法官”:“骗子”说“给我支付密码,送你皮肤”时,“玩家”会想起讲师的话“这是陷阱咒语,不能信”;“法官”敲着小锤宣布“骗子违规”时,眼里闪烁着认真的光。一场剧演完,“不能随便给密码”“不点陌生链接”的防骗知识,已经变成了孩子们能说清、会应用的“防护盾”。
而《南京照相馆》的红色故事,则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魔法”。老照片在投影仪上亮起,宣讲人员用情景剧还原革命年代:“照相馆的叔叔阿姨假装拍照,其实在用暗号传递情报,保护家乡不被敌人破坏。”
“他们就像现在的安全卫士一样,在守护大家!”一个男孩突然站起来说。当听到“他们用勇气和智慧守护家乡”时,孩子们的心得卡上多了这样的话:“爱国就是像他们一样,保护身边的人”“我也要做守护家乡的小卫士”。红色基因与法治精神,就这样在魔法般的叙事里,变成了孩子们愿意践行的成长力量。
“魔法勋章”下练本领:让安全知识从“学会”到“常用”
“安全知识飞行棋”的棋盘上,每一格都藏着“魔法考验”:“看到有人溺水,第一步要做什么?”“选项A:自己跳下去;选项B:大声喊大人”——掷骰子的孩子毫不犹豫地选了B,旁边的“魔法小队”成员们立刻鼓掌。
这是守护营的“实践巩固课”:飞行棋里的每道题都是生活场景,“安全小卫士勋章”是对答对的奖励;小组合作完成“家庭安全地图”时,孩子们会认真标出“家里的危险角落”“遇到火灾要走的逃生魔法通道”。
离营时,每个孩子都收到了“安全大礼包”:里面有印着安全口诀的“魔法卡片”、蓝天救援队定制的“防护手册”,还有一枚写着“安全小卫士”的金属勋章。“我要把今天的魔法教给爸爸妈妈,让我们家都有安全结界!”一个小男孩举着勋章说,他的背包里还装着写满心得的卡片:“浮力魔法能救自己”“法律是保护我们的咒语”“要像革命叔叔一样勇敢”。
这场“魔法守护营”的真正魔力,在于它读懂了孩子的世界——用魔法元素打破年龄界限,让孩子们愿意主动学;用红色法治故事搭建精神桥梁,让教育有了深度;用实践互动打通知识与生活的距离,让技能能真正落地。它不仅为经开区的孩子们筑起了暑期安全防线,更探索出“趣味形式+专业内容+价值引领”的儿童教育新路径。
下一步,盐城经开区将继续擦亮“魔法守护”品牌,让更多孩子在这样的创新教育里,收获保护自己的能力,种下守护他人的信念,让每个暑假都成为充满成长力量的“魔法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