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凝匠心 弦音续文脉——南工学子苏州非遗传承行
2025-07-17 10:02:00  
1
听新闻

  为守护千年技艺,探索非遗青春表达,今年七月,南京工业大电气工程与控制科院“弦刻章·青创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聚焦桃花坞木刻年画与苏州评弹,深入苏州多地开展实践,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非遗焕发活力。

  木刻藏古韵 刀笔绘

  桃花坞木刻年画作为苏州文化的璀璨名片,承载着江南的民俗记忆。实践团首站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朝前路实验校,并邀请了深耕桃花坞木刻年画教多年的张娟老师,带领大家在色彩鲜活的年画中感受文化传承的力量。

  教室里,《一团和气》《姑苏繁华图》等经典年画引人驻足,《二十四节气》系列尤为特别——春分的燕舞、冬至的梅开,生动展现农耕文明的时序智慧。张老师介绍,年画刻版讲究选材,梨木质地坚硬,能保证纹样百年清晰,而题材上则融合了民俗与自然,如“芒种插秧”“冬至搓圆”等,处处体现古人对时令的细腻观察。

  实践团成员在动手环节中,以南京工业大校徽、标志性建筑工大水塔及电控院吉祥物“伏特仔”等元素创作年画,既彰显了电控院的特色,又表达了作为电控人的自豪之情。刻刀游走间,传统云纹环绕着现代科技符号,古老年画既有校园印记,又添时代气息。大家不仅拓印在纸上,还把这些图案印在了纸袋上、笔记本封面……制成一系列文创产品,非遗不仅仅存在于古老的画幅中,还可以融入与生活场景。

  谈及传承,张娟老师认为:“传统技艺需要创表达,比如结合数字设计再回归手工刻制,或许能吸引更多年轻人。”成员张莺菲也表示:“这次体验让对木刻年画产生了浓厚兴趣,未来不仅想深入,还希望借助社交媒体分享,让更多人感受它的魅力。”

  评弹诉声 吴音润人心

  非遗传承实践的第二站,实践团走进了苏州评弹艺术的殿堂,邀请苏州评弹校的陈一诺同,为们揭开了这门古老艺术的神秘面纱。“苏州评弹由评话和弹词两大艺术形式组成,”她娓娓道来,“评话可追溯至宋代‘平话’,弹词则形成于明代,经过数百年的融合发展,最终在吴语地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苏州评弹。”她如数家珍的讲解,让在场成员无不感受到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厚重感。

  随后,陈一诺同先后演绎了经典曲目《茉莉花》、《声声慢》,以及们此次重点的《枫桥夜泊》。她清丽婉转的唱腔、细腻传神的表演,让所有人都沉醉在这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中。

  教环节中,陈一诺对《枫桥夜泊》的演唱技巧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指导:“‘桥’字要注意舌尖轻卷,带着水乡特有的柔滑感;‘船’字收音时要微微顿挫,就像船桨轻击水面的感觉。”在她的悉心指导下,实践团成员们跟随琵琶的韵律反复练,从咬字发音到情感表达,逐渐体会到评弹艺术“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独特韵味。

  谈及评弹艺术的现代表达,这位年轻的传承者眼中闪烁着创的光芒:“最近正在尝试将流行歌曲改编成评弹曲调,虽然改编过程充满挑战,但希望能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更多年轻人重认识评弹,感受到这门艺术与时俱进的活力。”她手上的薄茧依旧醒目,只是多了几道的练琴痕迹,那是探索创的见证。

  双艺进社区 传承共参与

  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淞潭党群服务中心里,实践团的非遗推广活动正以鲜活姿态展开。“宣讲+展演+互动”的组合拳,让社区居民沉浸式进入评弹与木刻年画的世界。墙上的图文展板成了无声的讲解员:桃花坞木刻的刀笔神韵、苏州评弹的弦索妙趣,连同技艺传承的脉络一一铺展;最惹眼的是那些创作品——工大水塔的剪影嵌进年画纹样,校园元素与传统图案碰撞出别样火花,引得居民们驻足细品。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还把前两场实践的收获装进了 “文创盲盒”:亲手制作的明信片上,既有评弹唱词的雅致,也有木刻图案的鲜活;背后贴着的二维码更藏着巧思,扫码即能观看他们录制的文化视频,从技艺讲解到创作花絮,让居民们指尖轻触就能深探非遗故事。

  这样的安排,让非遗不再是书本里的名词,而成了看得见、听得到、带得走的生活片段。

  非遗之行虽落幕,但刻刀的力度、弦音的韵味已深深烙印在南京工业大电气工程与控制科院“弦刻章·青创非遗”中华文化传承团成员心中。从传统技艺到创表达尝试,实践团以青春力量证明,非遗的传承不是简单复制,而是在坚守中创。未来,他们将继续探索更多融合路径,让桃花坞木刻与苏州评弹,在的舞台上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栾先进 薛润杨 李静怡)

标签:桃花坞木刻;刀笔;苏州评弹
责编:王婉娟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