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分享会举行
廿载耕耘溯风骨 一册宏著见“先生”
2025-09-07 21:20: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徐曦  
1
听新闻


廿载耕耘溯风骨 一册宏著见“先生”

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分享会举行

  20余载潜心钻研,一部著作再现“先生”风骨。9月5日,由江苏省书法院指导,江南时报社、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主办,南京十竹斋画院承办的“曹洋新著《先生,高二适》分享座谈会”在新华全媒体艺术馆举行,南京书画院书法篆刻研究所所长曹洋携新著《先生,高二适》而来,带领大家叩响通往巨匠高二适先生精神世界的大门。

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黄贤金(右二),南师大图书馆副馆长孙爱梅(左二),金陵图书馆副馆长潘洁(左一),南大东方建筑研究所副所长戚红年(右一)接受曹洋著作捐赠

  中国画学会创会副会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创会会长高云,凤凰传媒集团副总编辑王振羽,省人民政府参事、中书协理事、省书协副主席刘灿铭,南京市文旅局一级调研员、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党支部书记蒋艾佳,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总编辑王林军,南京市文旅局二级巡视员王冬青,南京市文旅局副局长程峻等领导,高二适的女儿高可可、弟子庄希祖,以及来自省书协、省书法院的书法家代表,来自文化界、出版界、高校等各界学者人士现场参与,围绕该书开启了一场关于高二适先生的追寻之路。

  《先生,高二适》一经出版便得到广泛关注,本次分享会也获得多方祝贺。

  “20多年来,曹洋一直专注于书法研究、创作和教学,尤其在高二适先生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新著《先生,高二适》的出版,对弘扬高二适精神,推动近现代书家个案研究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希望曹洋以此为起点,作更深更广的研究。”活动一开始,江南时报社社长、总编辑管云林作为主持人,首先为大家宣读了民盟中央专职副主席、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特别发来的祝词。

  《先生,高二适》一书从多角度对高二适先生的生平、交游、诗学、文史、书学及“兰亭论辩”进行全面系统的深度剖析,以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深入挖掘高二适作为民国知识分子典型的文化担当与精神风貌,全面构建了其人生价值体系、诗学体系、国学体系与书学体系。该书为南京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并于2025年先后入选“凤凰好书榜”、《书法》杂志全国“书法好书榜”。

活动现场

  高云在致辞时,首先向大家展示了由中国美术馆原馆长吴为山提供的早年林散之写赠高二适的18首诗书法作品,并饱含深情地读出著名书法家沈鹏在看到林老这些诗歌后写下的感触。高云感叹道:“这篇文字,这段故事,道出了学者之间的惺惺相惜,文人之间的相亲相敬。大艺术家之所以大,就在于有大情怀、大格局、大修养。我想,这就是曹洋先生坚持20多年研究高二适先生的价值所在。”他表示,高二适先生作为“金陵四老”之一,在书法艺术和学术研究方面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贡献,“学养与书法并重”“具有敢于挑战权威的学术风骨”“书法风格的独特性”是其最突出的三个特点。而曹洋先生研究撰写高二适先生,正是在发现、研究、推崇高老这些可贵的特质,从而理解人文学养与书法艺术的关系,以期从书法本体创新性构建书法美学体系。这本著作可以说是江苏近年来书画研究成果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一个高度。

  “从曹洋先生的学术视角,我们得以窥见一个立体的高二适的‘书法人生’;从书法史的宏观视角,我们需重新确认高二适先生的历史地位与杰出贡献;从当代的现实视角,我们更应发掘高二适先生的永恒价值与时代意义。”刘灿铭从三个维度畅谈了他读这本书后的感受。在他看来,高二适先生是“文化自信”的典范,是“人书合一”的楷模和“独立精神”的灯塔。曹洋的《先生,高二适》,不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回顾,也是对江苏乃至中国书法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更是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观照历史、审视当下的镜子。

  “此著为我们了解、发现、学习高二适先生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为我们重塑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却又是历史真实的高二适形象。今天举办的新著分享会,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思想上、艺术上的精神享受,还碰撞出新的火花,给曹洋,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和启发。”蒋艾佳说。

  王林军从结构与内涵上简要分析了该书的特点。他表示:“《先生,高二适》独具特色的倒装结构,体现出作者对高老由衷的敬佩之情,全书做到了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曹洋先生这份‘20年磨一剑’的坚守,让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据可依,每一段叙述都饱含温度,也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真正走近高二适这位兼具国学大师与书法大家双重身份的文化大家。该书形质俱佳,入选了今年1—2月的‘凤凰好书榜’,是一本非常适合品读的好书。”

  高二适先生作为20世纪学者型书家的代表,其家国情怀、人文风骨、学术精神与艺术追求,在当代文化强国建设的背景下愈发彰显出时代价值。据介绍,书中首次详细披露了高二适与郭沫若的“兰亭论辩”,及其与章士钊、亚明、林散之等文人的交往历程,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为理解20世纪中国学者的文化风骨提供了重要视角。

  高二适的弟子、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评价,曹洋的研究“视野开阔、角度新颖,语言充满张力,善于思考,不拾人牙慧”。

  江苏省书法院院长、江苏省书协副主席李啸表示:“《先生,高二适》让我们重新认识了一位‘先生’。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当下的文艺界最缺少一位像高二适这样的‘先生’;也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曹洋的写作过程正是一个‘受益’‘受教’的过程。”他建议将《先生,高二适》改编成一部戏剧或电视剧,让更多的人了解高二适,让艺术界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先生,找回自己应该追求或应该拥有的东西,这或许对当下的艺术界更有意义。

  高二适的女儿高可可特意赶来参加分享会。她在现场对记者说:“这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父亲,将父亲一生的经历及学术成就都体现出来了,值得我们好好去读一读。希望大家能从中读出高老的勤奋、坚守、气节、才智以及家国情怀。”

  “有些文明密码需要慢火慢炖,有些文化基因值得用生命守护。”管云林从刚举行的九三阅兵开始说起,循序渐进地引领着现场嘉宾参与分享。他在主持时表示,这部以心血凝成的著作,既是对高二适笔墨精神的礼赞,也是“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嗣续。它不仅重塑了高二适的历史形象,而且在思维方式层面为传统文化研究开辟了新路径——唯有将个体融入华夏文化体系,将文化体验注入公器精神,方能让故纸堆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在当代文化土壤中萌芽生长。

  分享会现场,曹洋分别向南京大学图书馆、南师大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南大东方建筑研究所捐赠该书。随后,黄正明、谢少承、常汉平、纪松、董水荣、郑长安、陈克年等书法家代表,温潘亚、周海歌、费振钟、胡正良、尹苏桥、李金华、李文刚等出版界人士、高校文化学者等30余人共同参与了分享。

  活动接近尾声时,曹洋拿着用行书书写的答谢词走上台发言——他将自己对书法的感情都浓缩在这张一平尺大小的宣纸上。谈及20多年来的经历,曹洋几度哽咽。这份动容与动情,来源于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探索的艰辛,也暗含着他对亲人、恩师、朋友等一直在身边帮助支持自己的人们的感激。曹洋说:“面前的这本著作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创作,而是你们共同参与完成的杰作。”曹洋20多年坚持潜心研究高二适,其前期专著《高二适研究》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多篇论文发表于《读书》《中国书法》等核心期刊,并获中国书协全国书学讨论会提名奖。

  分享会现场,众多专家认为《先生,高二适》的出版,不仅是对高二适先生学术与艺术成就的系统总结,而且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文化风骨的深刻回溯,为新时代的文化建设与艺术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活动当天更多精彩观点,《江南时报》将陆续发布,请持续关注。

  (江南时报记者 徐曦 摄影 邵丹)

标签:先生;江苏省;风骨
责编:滕方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