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春秋,创意绘金陵
南京地铁LOGO征集中的城市印记
时光的列车驶过二十载春秋。2005年9月3日,南京地铁1号线承载着城市梦想驶出站台,成为江苏首座迈入“地铁时代”的城市。二十年弹指一挥间,从最初1条线、16座车站的单薄身影,到如今13条线、234座车站,如血脉般纵横交织成网,不仅重塑了城市的肌理,更悄然沉淀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值此南京地铁1号线开通运营20周年之际,“20载同行 20站邀约”的南京地铁车站LOGO设计征集活动,正将这股人文热流推向高潮。
自7月10日活动启动以来,由南京地铁集团主办、江南时报社承办、华夏银行南京分行特别支持的这场创意活动热度持续攀升。活动通过“南京地铁文化+”小红书账号、江南时报全媒体矩阵等平台立体推进,短短20日就汇聚了近200组饱含深情与巧思的设计作品。来自各行各业的创作者,跨越不同年龄段,纷纷以手中画笔为地铁站点“点睛”,在方寸之间倾注对城市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些设计不仅是一枚枚视觉符号,更是城市记忆的精致容器,承载着市民与地铁共同走过的岁月温度。
在众多投稿者中,南京地铁工作人员朱云霓为“自然之声”主题的五座车站精心构思了LOGO方案:苜蓿园站,撷取中山陵梧桐大道上那抹最动人的绿意,以梧桐叶之形诉说城市历史的葱茏;红山动物园站,将园内明星动物“杜杜”的可爱形象置于市花梅花的环抱之中,童趣盎然;燕子矶站,滨江的灵动浪花与乾隆御笔亲题的御碑亭巧妙融合,激荡起历史与自然的交响;清凉山站,灵感源自站内孙权主题的龙鳞装饰,将千年文脉凝练为现代标识;江心洲站,则捕捉了江畔那座网红灯塔的经典轮廓,为新兴地标镌刻下诗意注脚。
“作为母亲,红山动物园是带孩子的常去之地。”朱云霓坦言,“能以专业所长为南京交通、为承载市民记忆的车站贡献一点力量,是件幸福的事。”这份源于日常的热爱与责任感,正是活动精神最朴素的注脚。
广东自由设计师陈济光,则将南京市花梅花、地铁车辆作为统一框架,将清凉山、燕子、大象、绵延的江河、四叶草融入其中,易于记忆识别,展现“人文地铁”品牌形象和“驰载人文,身心直达”的理念内涵。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周庆对活动予以高度评价:“此次征集是一次极具前瞻性的文化实践。它让地铁站点超越交通节点的实用功能,成为城市文化符号的孵化器与展示窗。市民的踊跃参与,使地铁空间真正成为‘人民设计’的舞台,让城市文脉在公众的共同书写中焕发持久生命力。这些LOGO将作为浓缩的城市意象,伴随乘客的每一次出行,润物无声地传递金陵气韵。”
活动已渐近尾声,但创意激荡的余波远未平息。征集结束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领域专家与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将严谨评选。脱颖而出的作品不仅将在部分地铁站点向市民展示,更有望融入南京地铁各类宣传资料、纪念品及文创产品中,成为流动的城市名片。
二十载车轮飞转,南京地铁的钢轨延伸之处,不仅勾勒出城市生长的轨迹,更编织着市民共享的文化经纬。当一枚枚由市民亲手绘就的LOGO点亮站台,它们便成为城市记忆的支点。地铁穿行于城市腹地,人文精神是它最有力的内核。在下一个二十年启程之时,这些烙刻着城市温度与集体智慧的标识,将继续承载无数的故事,驶向更为深厚的文化站台。
(江南时报记者 钱月明)
南京地铁5号线串联六朝古都文脉
乘客在南京地铁5号线虹桥站打卡拍照。蒋文超 摄 视觉江苏网供图
8月6日清晨,南京地铁5号线全线贯通运营。这条南北向骨干线路不仅填补了主城多个区域的轨道交通空白,更因其沿线多处文保单位的“加持”,成为一条流动的“城市文化长廊”。
在5号线的所有站点中,夫子庙站尤为引人注目——站厅内,一段明清时期的砖铺道路遗迹静静陈列,与飞驰的地铁列车形成“古道”与“轨道”的时空对话。时间回溯至2021年,伴随地铁5号线夫子庙站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这里展开了系统考古发掘,共发掘出道路、灰坑、沟等各类遗迹85处,出土小件文物173件,陶瓷、砖瓦等各类标本30余箱。其中,最瞩目的便是层层叠压、跨越宋至明清时期的古代道路遗迹。经地方志、古地图等文献考证,此处发掘的道路遗迹应为宋代至明清时期,南京城内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古称大中街。考古揭示的道路遗迹信息极为丰富,为认识该区域的历史文化面貌和研究南京城市布局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以其中一条宽约8米的东西向道路L12为例,其主体为青砖侧立错缝铺砌,设有道路中缝、锁边石及路沟。每一块砖石都承载着历史密码,见证着南京城市格局的千年变迁。
文物发掘只是5号线建设中的一个插曲,在设计施工团队眼中,地铁5号线面临着堪称“地质博物馆”级别的复杂施工条件。线路穿越岗地、秦淮河漫滩、古河道漫滩及长江漫滩等多种地貌单元,岩层、砂层、卵石层、黏土层相互交错,形成复杂多变的地质结构。在施工阶段,南京地铁通过超前加固、主动隔离、支撑轴力自动补偿系统和自动化监测等创新技术,实现了零变形、零干扰连通运营换乘车站。
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地铁以“打造具有南京地域特色的双拥文化展示窗口、爱国主义教育窗口”为目标,充分发挥地铁客流量大、覆盖面广、场景多元等优势,结合南京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将5号线打造成为“双拥线”主题线路,让国防文化融入日常通勤。在大校场站,站厅墙上镶嵌的“运5”机头及小半个机翼,成为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打卡的亮点;沿线车站的平面海报、电子屏等,也随处可见双拥元素的立体展示。
5号线的文化表达远不止文物展陈。虹桥站是全线唯一的“无柱车站”,该车站在保留历史记忆的同时,通过无柱车站的结构形式和星空穹顶的设计,展现了建造技术的进步与空间利用的创新,站内的艺术墙则用浮雕呈现中山码头、扬子饭店等标志性地标。光华门站在设计上提取周边南京明城墙和城门元素,转化为建筑线性语言,巧妙地融入车站中间特色区的形态构造之中。车站拱形顶部高达4.3米,使站厅显得空间开阔,让乘客仿佛置身于一连串城墙门洞的序列里,深切感受到线路所承载的文化底蕴与厚重的历史。
随着5号线开通,南京地铁13条已开通线路的运营里程由484公里增加至508公里,车站总数由234座增加至255座。不少网友感叹,当日常通勤与这些承载历史的砖石相遇,历史便不再是教科书里的抽象名词,而成为可触可感的生活场景。5号线让南京的千年文脉在现代轨道交通中生生不息。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