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镇扬”文化都市圈场域创新
“金陵派文化”唱响与再建构
在中国的地域文化演化中,出现了很多地方性的文化流派和学派,其中“海派文化”和“京派文化”最为显性。而“金陵文化”在两大强势文化之间立足,以独有的文化特质成长起来,创造了独特而又鲜明的个性文化、地域性文化,并演变成与山水文化地理空间相容的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金陵派文化”。
创造“宁镇扬”一体化文化都市圈同一性和整体性意义上的“金陵派文化”价值区,其重要目的之一是创造“宁镇扬”都市圈的整体城市文化自觉,有意识地引领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的再兴起,引导中国式地域新文化模式的再创新,并通过经济文化一体化中的都市圈核心文化价值创新的配合与整合,推进“宁镇扬”一体化的整体现代化同步发展,让“金陵派文化”成为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宁镇扬”都市圈共同享用的地域文化主体,以都市圈文化主体价值创造“世界文化身份识别”并主动参与“全球新文化产业分工”。
世界语境:中心首位,极化效应,核心集散,三城一体
“金陵派文化”与中国其他地域文化的相同性在于,有强大的中华文化基因所构筑的生命力和文化涵容性,居长江两岸和大运河边,最能够接受和吸纳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及运河串联的东西南北中的华夏文明,可谓集“京派文化”和“海派文化”之精华,又能够在中华文化的汪洋大海中独树一帜。
“宁镇扬”同饮一江水,地理空间互容互嵌,有着共同的南北文化融合性、文化包容性和文化相似性的特质,有着共同的文化底蕴,是吴文化、越文化、楚文化、淮扬文化、江南文化、运河文化叠加、交融生长的区域,创造了很多特色鲜明的“文化丛”,文化属性上是同根、同源、同里、同脉且唇齿相依。
“宁镇扬”都市文化圈创新发展的方法之一,是建构一种“有机拼贴”组合性的区域空间“文化场域”,通过城市群或都市圈的空间格局重构,实现各种生产要素和文化要素在区域内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在创新方式上采取“发展极+文化首位度城市、核心城区+扩散区、创业+就业中心、科技+文化产业网链”的拼贴式区域发展,最终实现“宁镇扬”三市在“金陵派文化”主体文化价值主张下“同频谐振”发展。
完善“发展极文化中心性城市”的有机集散功能,创造高效有序的分工协作体系。精心策划、规划和设计“金陵派文化流”的品牌,以都市圈文化品牌的整体运作和整合营销传播的方式,创造“金陵派文化”增长极核,在中国率先提出“宁镇扬”都市圈“城市文化资本”再生产文化价值主张,以引领中国式城市文艺复兴的新发展。
创造中国第一个“金融科技文化组合型创新都市圈”。南京是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城市,在坚持凸显南京的城市文化个性、发扬南京比较优势的前提下,通过纵向梳理南京的历史发展脉络,横向比较南京与周边城市的文化特点与优势,强化提出“金融科技与文化的组合型创新城市”的内涵与价值,面向长三角,面向全世界创造可识别的“科技金融+文化”的融合系统。
把“宁镇扬”一体化文化都市圈打造成“智识开放型的文化网络服务都市圈”。创造“国际商务型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打造世界消费时尚文化之都,将文化旅游产业真正培养成“宁镇扬”文化都市圈的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创造“国际化循环型水岸经济与文化发展示范城市”,依托南京与上海的长江“T字形黄金水道”通江达海的区位效应,直接参与世界海洋经济的竞争,建立江岸、河岸、湖岸特色循环产业体系。
文化引领:文化同根,文脉同理,水韵同源,民俗同风
在文化都市圈的建构中,需要让南京、镇江、扬州的城市文化价值重新伟大起来。“宁镇扬”一体化都市文化圈未来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点,是跨江向海向世界,接轨上海、杭州和合肥,成为长三角的一个发展极。
地缘相邻,人文相亲,南北交融,东西互补,揽吴抱越,拥湖跨江,文化相融。对一个城市或者都市圈进行定位,并不是仅仅对其现处的状态、角色、地位进行描述和承认,还必须在此基础之上提升一个层次建构新的愿景,并提出相应的框架以供该城市或都市圈实施文化追求。而在城市发展定位上必须具有超前性、唯一性、战略性、历史性、差异性、指向性等战略战术及原则,这是共同创造“金陵派文化”的前提。
崇文重礼,勤学好思,耕读人家,创业治家,积善传家,行其当行,止于至善。“宁镇扬”文化都市圈自东晋以降,便是文化繁盛之地。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与崇文重学的文化一起孕育了这一文化区域国民秀外慧中、清秀俊美的气质,也发展出精细精致精美的手工技艺,无论是扬州的玉雕与漆器,还是南京的云锦、刻经与秦淮灯扎,又或是镇江的绒花、翻簧竹刻、丹阳风筝等,三市各有不同的精彩,但却也有着同样的文化底气——处处洋溢着一股灵动雅丽的精致特征。
兼收并蓄,博文高雅,自由放达,革故鼎新,刚柔并济,古韵悠长,八方共处,创造了地理文化上融合长江南北,联网长三角,以江南文化为底蕴的一种“金陵派文化”模式。南京都市圈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明清两代,南京一直是江南地区的中心城市。而现今“宁镇扬”都市圈的范围正好是昔日“江南省”的核心部分。崇文好学、清秀婉约的江南文化被吴越文化所覆盖,而吴越文化中精华部分,是江南文化富集与财富的象征,也是经济与文化繁华的代名词。
“金陵派文化”不能局限南京城墙之内,“宁镇扬”都市圈应该举起“金陵派文化”创新的旗帜,与京派、海派文化等一起,创造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与革新。
全面依赖:城厢相近,社区相邻,习得相似,守望相助
城市的经济结构、文化结构和产业结构能够合理优化,是一个城市创造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发展的前提,而充分就业是一个城市或者一个都市圈范围内文化认同的基础。都市圈背景下的城市分工,是进行“宁镇扬文化都市圈”空间定位的理论前提。
“金陵派文化都市圈”对内强调“共生性竞争”,对外强调各自可以直接参与全球竞争和全球文化产业分工,不同规模的城市和村镇都应该在各自特色文化创新的基础上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城市企业数量越多,就业才能越充分;就业越充分,才能有较高收入;有较高收入,才能安居乐业和再创业。反过来,再激发、激活城市“循环累积性的因果效应”。
“金陵派文化都市圈”必须创造文化核心凝聚力,在都市圈的区域发展上应该从“城市文化资本”意义上建构城市空间再生产体系。在“金陵派文化都市圈”区域空间可以规划多样化的特色“综合独立节点”单位,包括某种形式的“最小单位”,等同于城市多核心、生活多核心、产业多核心等概念的应用,在区位理论中表现为“中心地”“市场”“增长极”等概念。
“金陵派文化都市圈”创造平等时空切面和社会发展的都市圈“全面依赖关系”,以及广泛的充分就业网络与“产业网链”,造就智慧与智识创新的网络社会,最终表现为一种特定的空间网状结构,由点、线、面、轴等各种城乡空间关系交织在一起,成为整体、联动、流通网状地区空间合理结构体系。“金陵派文化都市圈”的圈层结构、网状空间组织在结构上要进行融合创新。
“金陵派文化都市圈”和“一极三中心”以及多节点网状结构空间体系,构成“独立综合结点”城镇结构体,创造真正跨江融合发展的“宁镇扬一体化都市圈”。长三角“四极”之一的南京,要强化与合肥形成共生、协调、互补的“双核组团城市”关系,在互相合作式的竞争中提升双省会的城市价值。
构建“宁镇扬(金陵派文化)”都市圈的“人文区位核”,实现城市资源互补共享。通过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更多的“人文区位核”相互连接,并与“宁镇扬”都市圈中的核心城市发生更为紧密的相互服务、相互配套、资源互补共享的交往关系。
重构“金陵派文化都市圈”的地域文化性格,共建共赢创造一个跨行政区的文化共同体。每个城市在其长期发展中都会形成一种特有的“文化模式”,这种模式续存是文化惯性使然,也通过创新不断发展,从而形成一种具有地域特点和历史传承意义的城市文化模式。与之相适应的还有经济模式与政治模式。而在这些模式之上的是一种城市哲学——富有城市精神的思想文化模式,思想文化模式会直接影响到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结构和可持续性。
(作者简介:张鸿雁,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江苏省城市现代化基地主任、首席专家。研究方向为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城市规划学、城市文化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