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有看头|黎川砖窑——“水落石出”的镇馆之宝
2024-04-01 21:52: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张梓扬  
1
听新闻


在南京城墙博物馆阅650年人文记忆

黎川砖窑——“水落石出”的镇馆之宝

  5省37府近200个县级以上单位、约3.5亿块城砖、历时28年……明洪武二十六年,代表中国古代筑城巅峰的南京城墙终于建成。随着时代发展,南京城墙的军事防御功能退出了历史舞台,文化遗产价值渐渐凸显。

  2017年,因上游水库溢洪道改造,江西黎滩河水位骤降,淹没百年的明代黎川砖窑遗址得以显露。“这是长江中下游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南京城墙砖官窑遗址。”南京城墙博物馆副馆长金连玉说。从这里出发,能清晰触摸南京城墙的制砖脉络。

黎川砖窑


  一砖一窑,烧制出古代筑城巅峰

  中华门瓮城东侧,南京城墙博物馆与古城墙相映相衬。650余年的南京城墙,在这里联结过去和未来。

  走进南京城墙博物馆,700多块城砖密布墙面,悠悠历史带来恢弘震撼。作为南京城墙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展厅中醒目列置着的这座窑炉,是目前发现的115座黎川砖窑遗址群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座。

  窑炉主体原本就地置于山坡中,以耐火泥搭建,窑壁厚度约25厘米。这是一座典型的馒头窑,由窑门、火膛、窑室、烟囱四部分组成,长3.8米、宽3.2米、高2.5米。窑室平面呈椭圆形,拱形顶,窑室内宽1.9米、进深1.7米,顶部有经火烧烟熏痕迹。窑室后壁平直,设有三条等距的竖直方形烟孔,向上与窑顶三个烟囱相连。窑室顶部残存小孔,疑似观察孔或注水孔,烟囱为圆柱形。

  因常年浸泡在黎滩河水中,窑炉被发现时,内部堆积较深的黄褐色泥沙,还夹杂着现代生活垃圾。在窑炉内,研究人员发现大量带有“建昌府”“新城县”的铭文砖,表明这座砖窑即是明初为南京城墙烧砖所用。为加强对砖窑遗址的保护、展示与研究,黎川县人民政府特将这座窑炉捐赠给南京城墙博物馆,实现对黎川砖窑的异地保护与展示。

  2017年,跨越800多公里,砖窑从江西被完整地护送至南京。金连玉介绍,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在博物馆建设之时,就对博物馆建设和文物进馆进行统筹安排。博物馆建设采取了“逆作法”的施工方式,馆体中板建设完成后同时开始砖窑进馆工作,通过博物馆顶板专门留好的取土口,将窑炉吊装进入馆内。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后,“水落石出”的砖窑终于与游客见面。

 

  以今入古,数字化实现“颗粒归仓”

  依托数字化,科技与人文高度融合。金连玉告诉江南时报记者:“我们针对城墙全段落及周围环境,进行了整体数字化采集。用GPS定位城墙上铭文砖的点位,再将数据导入我们建立的以GS为基础的‘南京城墙一张图’全资源数据库大平台,来支撑后续工作的开展。”

  除了以数字技术助力业务研究与保护工作,南京城墙博物馆积极借助多种技术途径,提升公众互动与参与度,促进文化遗产价值有效传播。在博物馆的“城砖百家姓”互动屏上,输入姓氏便可查找造砖人姓名、城砖所在展区位置等信息。记者输入“张”,立刻检索出张勖、张泰、张皓等造砖人信息;“第2行第57列”“张皓司吏陈成总甲肖受春……”从监督造砖工程的知府、知县,到制作城砖的窑匠、坯匠,砖文上记录了丰富的造砖人信息。

  借助云端展示,数字孪生、虚拟现实、3D建模等数字科技也将25.1公里的南京城墙收入“掌心”。“云享城墙”微信小程序串联起以南京城墙为题的诗文画作,并嵌入东水关、中华门、石头城遗址等对应城墙点段的720°航拍实景VR,让观众足不出户云游城墙。

  2016年,由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南京古都城墙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城墙砖回收公益活动“颗粒归仓,守护城墙”启动,面向全社会征集散落城砖的线索,并对提供信息的市民给予奖励。南京城墙年纪最大的守护者谢竹如生于1929年,是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李廉的遗孀。上世纪90年代起,谢竹如与丈夫开始保护南京城墙砖。得知活动的开展,她将家中城墙砖无偿捐赠给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中心,完成老伴遗愿,并热心提供回收线索。

  活动仍在进行,截至目前,已累计回收流散城砖51100多块。回收的城砖被存放于专门的城砖仓库,并根据城砖品相、铭文清晰程度,进行分级与铭文信息采集。金连玉介绍:“部分砖文清晰、品相较好,且铭文较具展示价值的城砖,用于南京城墙博物馆展览中;品相一般的,按照文化遗产保护的‘真实性’原则,用于南京城墙日常修缮中。”

南京城墙博物馆展示区

 

  特色展陈,人文城墙娓娓道来

  南京城墙博物馆于2022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正式开放,基本陈列“旷世城垣——南京城墙历史文化陈列”以南京城墙历史和文化为主题,从南京城墙的设计思想、筑城技术、都城文明、军事防御和遗产传承五个方面,阐释南京城墙的多元文化遗产价值。

  “军事防御”是基本陈列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板块。随着火器的发展,古时人们不断为城墙增筑炮台、机枪掩体,使南京城墙成为冷兵器向火器时代转变的记录者。“英字捌仟玖佰柒号”铭文铜手铳、徽章纹佛郎机铜炮、“万历六年”铭文佛郎机铜炮……军事装备的展陈,印证了这是一座历经战火洗礼依旧傲然挺立的城墙。

  “论秀丽和雄壮,这座城市超过世上所有其他的城市。”1595年,利玛窦来到南京传教,此后又两次到访南京,他对南京城墙的印象尤深,并由内至外地进行详细描绘。南京城墙博物馆展陈了“1639年金尼阁编译荷兰拉丁文初版《利玛窦中国札记》”,这本札记是由传教士金尼阁在利玛窦札记手稿基础上编译而成。该书传播到西方世界,是目前所知西方人对南京城最早、最详细的记载。

  作为国内最大的城墙类专题博物馆,也是南京牵头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中国明清城墙”的展示平台,南京城墙博物馆至今已举办“盛世聚首——圆明园兽首特展”“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大唐宝藏——法门寺地宫出土文物精粹展”等多场特展。其中,“文谟武烈——永乐的世界遗产”入选江苏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并获评“2023年度南京市博物馆重点推荐展览”。

  金连玉表示,未来南京城墙博物馆将打造一系列高品质原创展览,继续为南京城墙文化遗产的价值传播,为中国明清城墙联合申遗作贡献。

  (江南时报记者 张梓扬)

扫一扫

视频更精彩

标签:南京城墙;颗粒归仓;博物馆
责编: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