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钟爱“国风”
2023-04-12 10:14:00  来源:浙江文促会  作者:之文轩  
1
听新闻

  在当下的流行文化中,有一种风格广受年轻人的追捧,那便是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创新表现形式的国风文化。

  优酷发布的《2022传统文化节目数据报告》显示,国风国潮成荧屏生力军,9.5亿人次通过观看视听节目拥抱传统文化,其中90后00后观看占比七成。

  国风文化为何能在年轻群体中“火”起来?又是如何让传统文化真正地“活”起来?

第十届西塘汉服文化周

  兴起不过数年,国风文化却能以强劲之势走进大众,新兴业态骈兴错出,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

  如今走上街头,随处可见身着汉服的年轻人结伴出行,峨冠博带、衣袂飘飘,尽显中华民族传统服饰的独特韵味。从引人注目到屡见不鲜,汉服已日渐融入现代都市,成为一种新的穿衣时尚。

  满怀热情的汉服爱好者通过个性化表达致力传播汉服文化,也促进了汉服文化消费市场的极速发展。据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5年—2021年,中国汉服市场规模实现了由1.9亿元到101.6亿元的激增,未来仍有较大的上行空间。西塘汉服文化周举办十年来,累计吸引上百万人参与,带动相关产业收入3亿元以上。

  今年元旦期间,动画电影《中国奇谭》惊艳亮相后,一开播即“口碑爆棚”,蕴含传统美学的画面和极具中式想象力的故事,引得观众争当“自来水”,B站播放量已破2亿,成为2023年中国动画第一部爆款。

  近年成功的国风动画作品层见叠出,《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创新和改编,传达中华民族精神,票房突破50亿,连刷多项纪录;《白蛇:缘起》深度挖掘经典IP,人物设计、场景打造等方面都极具东方审美意趣,赢得了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大理寺日志》在二次元再现“大唐盛世”,融入悬疑、搞笑、冒险等多重元素,B站高达百万人追番……

  国风游戏市场也迎来井喷,游戏创作者们以传统文化为内核,打造出武侠、历史、神话等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国风题材已成为众多玩家的首选。《仙剑奇侠传》系列游戏陪伴着这一代年轻人成长,已发展为在影视、小说、音乐、舞台等领域全链布局的国民级IP;《剑网3》自上线以来,累积总营收已超100亿,复合增长率高达35.1%;《逆水寒》在四周年庆的活动中,创造了49万玩家同时在线的惊人纪录;《天涯明月刀》《忘川风华录》等游戏也是其中翘楚。

  国风游戏所展现的传统文化魅力,不仅吸引了一众国内玩家,也在国外掀起“中国风”。《永劫无间》《率土之滨》《梦三国》等游戏在国外引发极大热度,获得无数玩家好评,带动中国游戏“扬帆出海”,在国外市场“攻城略地”。

  再观如今的国内音乐市场,少不了国风音乐的一席之地。国风音乐将文人墨客笔下的诗词歌赋,融入带有民乐元素的现代旋律中,让传统文化在音符之间奏响,引起广大听众的深切共鸣。

  随着《青花瓷》《清明雨上》《锦鲤抄》《赤伶》等优质作品的产出和传播,国风音乐爱好者数量迅速增长,各大网络视听平台相继创设“国风专区”,每年在线下举办的国风音乐盛典也座无虚席。备受“Z世代”青睐的国风音乐早已不再是小众圈层的“自娱自乐”,其社会、文化和商业价值被不断放大,已成为主流音乐形式之一。

  国风文化发展至今,已风靡各个行业领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钟情于国风,在他们眼里,国风是一种多元化的生活方式,一场国际化的文化浪潮。

“最宋潮”杭州“宋韵迹忆”文创设计大赛作品展

  国风文化频“出圈”,从束之高阁到走进生活,千年古韵缘何再流行?

  回望过去,“韩流”“日系”“欧风”等国外文化形态长期占据着中国的文化市场,给本土文化的继承传播带来了不小冲击,也对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造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导致大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觉得传统文化是“阳春白雪”,独属于研究者和从业者;或认为其太过保守,不能满足年轻群体对多元文化的需求,所以普遍对其敬而远之。

  幸而,得益于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新时代艺术的创新创造,当下热爱传统文化的创作者们勇于打破定式思维,灵活运用各种载体,催生了一系列文化表达新形式。

  打开抖音、快手等APP,即可看到各地非遗传承人发布的技艺展示短视频和直播,古老的非遗搭上新媒体的快车,打破了非遗文化传播的时空限制;融入多种传统文化元素的国风虚拟人频繁登上热搜榜,以各种身份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此外还有“古建+潮玩”“诗词+文旅”“民乐+游戏”等等。跨界融合成为了国风文化的一大特色,传统文化也因此获得了无限的可能性,触达更多年轻人,并成功突破困境,重回大众视野。

  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是吸引人的第一步,而在这个文化产业高速发展的时代,国风文化能留住人,则得益于其对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历史长河发展中沉淀和保留下来的正面的、向上的优秀价值元素,这是历史留给现代人的文化宝藏。如宋朝多元包容的创造精神和探索求真的科学精神根深脉远,“宋韵文化传世工程”的实施,为我们的精神世界注入新的力量,给生产生活带来积极影响,千年宋韵得以在新时代“流动”起来。

  可见,传统文化与国风文化实际上是一种“源”与“流”的关系,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把握和凝聚提炼是国风行稳致远的关键所在。

  但细究国风文化流行的根本,还得是其承载着这一代年轻人深层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当下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可以说,对国风文化的喜爱是年轻人爱国情怀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

  《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节目掀起“文博热”;莫高窟“数字敦煌”工程用技术点亮国家艺术瑰宝;《只此青绿》以诗意舞蹈写意中国山水……国风文化集中展示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年轻群体以此为窗口,学习了解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形成深刻的文化认同感,唤起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情感共鸣,并自发对其弘扬传播。

  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文化自觉逐渐加强、文化自信日益提升,结合时代背景的国风也将以更加强劲之势“吹”进千家万户的精神生活中。

宋韵杭州奇妙夜

  国风文化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但随之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国风作品的创作需要兼通艺术和技术的复合型文化人才,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国风创作人才尚处于匮乏状态,不利于产业创新创造能力的持续提升。且需要警惕的是,不少人将国风看作“流量密码”,为迎合市场需求,推出一些空有文化元素堆砌而没有深度的作品,仅停留于表层的“伪国风”极易影响到国风文化的良性发展。

  那么,面对如此形势,我们该如何进一步助力国风文化发展?

  25岁的B站UP主才浅用纯手工方式还原三星堆出土的黄金面具和金杖,引来广大网友的惊叹,三星堆副馆长更是喊话“来上班吧”;00后锡剧传承人四月将戏曲与汉服结合,通过短视频展现古典戏曲的身姿气韵,惊艳全网;浙大考古学在读博士水星把考古科普拍成“侦探剧”,让冷门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成功吸引百万粉丝……

  一名国风音乐创作者表示:“我觉得中国宝贵的传统文化不应该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失传,我们通过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将各类国风元素融入到音乐之中,希望以音乐这个通俗的形式,让更多年轻人能够去接触、了解传统文化。”

  可见,年轻人对传统文化有更强的自信、更多的途径、更新的想法、更大的行动。因此应积极地鼓励、支持、引导更多热爱国风的年轻人才参与进来,为他们提供更宽广的展示舞台,充分发挥他们在绘画、音乐、手工等方面的才华,助其成为国风文化的创作者和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逐步推动年轻人自发肩负起传播传统文化的重任。

  纵观《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优质国风作品,不只是追求对历史素材的照搬呈现,而是进行趣味性解构和艺术化加工,使其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将传统文化的形式美和精神力都带到我们面前,这些特质能让它们终被时间留住,成为经典。

  故而升级国风作品的立意尤为重要,我们应注重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性理解与系统性掌握,在文化挖掘层面发力,打磨新鲜作品的同时,探寻更深层次的人文故事、梳理更清晰的文化脉络,在形式上融合诗意化的中国古典美,在内容上符合中国人特有的价值观和文化意趣,让作品能与观众产生深刻的共鸣,让传统文化引领新时代的浪潮。

  随着技术的革新,各类新媒体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和流量,其信息传播速度与范围都是惊人的,也让国风文化的传播途径更加多元化。今年初,《中国好声音·越剧特别季》落下帷幕,该节目正片在抖音直播同步播出,累计播放量达1.6亿次,每期直播平均观看人次为2000万,节目相关话题播放量合计1.2亿次,实现了宣传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因此在传播媒介上,应巧借新媒体的东风,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大胆运用新技术、新机制、新模式,加快融合发展步伐,通过新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与广泛的互动性,助力国风作品的产出与国风文化的发展,让新媒体成为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推动器。

  国风文化是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连接的桥梁和纽带,在助力国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既要能有效地展现传统文化的内涵,又要能广泛地吸引人们的关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真正地找到生存的土壤。

  国之大美,今人共守。在这一代年轻人的助推下,融进中华儿女血液和精神中的传统文化,在历经了千载的沉淀后,正于这个最好的时代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标签:传统文化;文化;年轻人
责编:daim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