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近年来,随着高速公路路网密度的增加和公众出行需求的提升,路产案件处理效率成为影响群众满意度的重要因素。针对传统处理模式中存在的“异地跑”“多次跑”等痛点,江苏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宁杭支队第一大队以科技为支撑,以服务为导向,持续优化“异地不见面处理”流程,实现了案件处理“零跑腿”、群众体验“再升级”。
破题:从“线下跑”到“线上办”
以往,路产案件处理涉及责任认定、赔偿协商、文书送达等多个环节,当事人尤其是异地车主往往需要往返奔波,耗时费力。为破解这一难题,第一大队于2025年将“轻微路产案件异地不见面处理”纳入年度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并进行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依托建设完成的数字化指挥室所配备的硬件设施,推出“线上处理、异地缴纳、远程送达”的全流程不见面处理模式。
“现在发生责任明确、勘验结果无异议的路产损失案件后,当事人只需依申请并通过微信上传证件信息等材料,执法人员就会主动与其联系,约定时间通过视频连线完成线上案件处理和路赔款缴纳,全程不超过20分钟。”第一大队执法处理窗口工作人员介绍。自今年7月底第一大队数字化指挥室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目前已通过线上平台处理异地案件2起,大大节约了当事人处理此类案件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
创新:全流程数字化闭环
走进第一大队数字化指挥室,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辖区高速公路的路况信息、路产案件处理进度等数据,工作人员正通过高清视频系统与异地当事人进行线上沟通。
“我们依托指挥室的多功能视频会议系统、电子证据采集库、智能监控等硬件设施,构建了路产案件‘不见面处理’音视频全过程采集的完整链条。”第一大队负责人介绍,该模式依托三大技术支撑:
线上处理:当事人通过微信上传证件信息等材料,指挥室工作人员在线审核并视频连线确认;
异地缴纳:“守护2.0”系统生成赔偿缴款通知单,当事人可通过支付宝、微信等渠道完成线上支付,无需再到现场缴费;
远程送达:处理结果和电子文书通过网络方式即时推送,当事人可随时下载打印并签字后寄回。
8月中旬,一辆安徽籍轿车在辖区沪武高速发生路产损失事故,驾驶员李师傅受伤住院期间通过手机提交材料后,仅用15分钟便完成了事故处理和赔偿缴纳。
深化:服务延伸与制度保障
下一步,第一大队将注重提升服务的细节和温度,进一步优化处理流程,针对老年人或不熟悉手机操作的群体,提供一对一视频指导,建立案件处理满意度回访督查机制,完善配套制度,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烦心”。
通讯员 庞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