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赋能,智教全域
苏州市吴中区人工智能教育从“盆景”到“风景”的生态蝶变
2025-11-02 20:54: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赵广寅 袁坤琦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在苏州市吴中区,“产业强区、创新引领”的浪潮奔涌不息,建设“全国机器人产业集群第一区”的号角嘹亮。紧跟区域发展大势,吴中教育抢抓全国首批“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契机,乘势而上,系统构建了人工智能教育规模化、常态化应用的良好生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吴中路径”。


高位擘画

锚定全域“一张蓝图”

  吴中区将人工智能教育置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试点伊始,区委区政府便将其纳入“教育强技”三年行动计划进行重点部署,成立了由区教育局局长挂帅的专项协作组,确保改革“方向盘”稳、推进力度强。

  实践中,一个高效的“1+9+N”协同框架应运而生:以1个区级协作组为“中枢”,9所央馆试点校(含首批6所及新增3所)为“先锋”,将其成功经验辐射至N所区级实验校,形成了“试点引领、骨干带动、全域跟进”的生动局面。

  为确保工作落地,吴中区建立了“三位一体”推进机制:江苏师范大学杨现民教授团队等高校专家团提供理论引领与专业指导;以省级网络名师工作室为核心的区级骨干,开展“每月一教研”常态化联合教研;监督考核机制则激励学校保障师资、课时,打磨精品课例,形成了上下联动、闭环管理的强大合力。


软硬并重

筑牢AI育人“两大基石”

  AI教育规模化应用,离不开坚实的基础支撑。吴中区深谙此道,累计投入超9000万元,在“硬件”与“软件”建设上同步发力。

  硬件上,区教师发展中心建成人工智能创客培训基地,为教师教研与赛训提供专属空间。同时,推动全区95%以上的学校建成创新实践室,6所试点校重点打造专用AI实验室,实现了从“有”到“优”的空间升级。

  软件上,吴中区于2023年启动的“智慧教育一期”项目,打造了集智慧课堂、智慧作业与区级数字基座于一体的智能平台。通过AI批改与学情分析,驱动精准教学与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上,构建了“普及、拓展、创享融合”三级体系,并鼓励学校开发特色校本课程(如碧波实验小学“机器人+AI”等),实现了课程标准化与特色化的有机统一。


赛训驱动

激活师生成长“一池春水”

  人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吴中区通过“赛训互促”,有效激活了师生发展的新动能。

  在师资培养上,实施分层精准赋能:为管理者定制“智慧领航”培训,为科创团队核心成员实施项目化聘用制研修,为学科教师提供在线普及课程。三年来,开展相关培训近60项,覆盖上万人次,建立了由30人组成的“创客机器人核心团队”,成功培育了4名省级名师工作室领衔人、11名区学科带头人和175名区应用能手,形成了一支梯度合理、专业过硬的“雁阵”人才梯队。

  在以赛促学上,精心打造的区级人工智能、机器人、创客创新大赛,已成为全区师生展示、交流与竞技的重要平台。2019年以来,赛事项目从8项增至30项,参赛人数从500人跃升至30000人,学校参与率高达95%。在国家级“白名单”赛事中,更是硕果累累,2023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0项、省级一等奖457项,成绩位居苏州市前列。

  从宏观的系统设计,到中观的环境与资源建设,再到微观的师生成长,吴中区通过“顶层引领、软硬协同、赛训互促”的有机融合,构建了区域人工智能教育规模化应用的新范式。如果说区域的顶层设计绘就了“全域风景”的壮丽蓝图,那么,学校的创新实践则雕琢出“处处盆景”的匠心独运。正是这点与面的交融,共同构成了吴中AI教育生机盎然、蓬勃发展的良好生态。下文7个案例,如同7处精心打造的“盆景”,移步换景,各有千秋,共同汇聚成一片蓬勃的“创新风景”。 赵广寅 袁坤琦

标签:吴中区;人工智能;规模化
责编:高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