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
打造画派,是一种艺术的自觉,也是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具体实践。中国文艺的现代转型是当代文艺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文艺界面临的时代课题,中国绘画的现代转型是绘画走向未来的必然选择。今天,我们以打造画派这一学术行为,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值得探赜的案例。本文将从自觉性、连续性、地域性、开放性、多样性等几个方面,阐释打造太湖画派在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具体做法,以冀引起大家的思考和进一步的探究。

顾恺之作品
打造画派,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自觉
我们注意到,太湖画派的打造过程完全有别于传统画派的“后置行为”,而是自觉的主动实践,这种自觉的“开宗立派”看似“离经叛道”,实质正是现代文艺发展的标志,也是传统绘画走向现代的主动行为。
我们看到,在打造太湖画派的过程中从当地政府到各级组织,以及个人都付出了不同的努力。首先,2007年在《无锡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创立太湖画派”的设想,紧接着在《无锡市“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中再次提出,要“培育创立具有无锡特色、广泛影响的‘太湖画派’”。在无锡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会审议通过的《无锡市文化振兴行动计划》中,进一步强调创设“太湖画派”对无锡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无锡市委市政府多次要求创立和打造太湖画派,这是一种文化自觉的具体体现,有着十分重要且深刻的文化价值和现实意义。

倪瓒作品
近十年来,在政府的政策引导,各文艺部门的积极落实下,为太湖画派的打造举办了一系列活动,如出版了《太湖画派历代名家作品集》,召开了“太湖画派”学术座谈会,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太湖画派历代名家作品展”,召开了“太湖画派与太湖流域美术学术”研讨会等,还组织理论评论家撰写相关文章,为画派的形成与发展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同时,还成立了太湖画派研究会,组织画家采风、写生和雅集。可见,太湖画派的设立有着明显的打造和自觉的意识,不是自发形成和后人总结的结果,这正是传统和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区别之一。
连续性,是现代转型的基础

钱松喦作品
任何一种传统文艺现象的现代转型一定有其历史根源,是在历史积淀的基础上走向现代的过程,否则属于新的创造和建立,显然不属于转型的范畴。太湖画派是现代概念的产物,也是以中国传统绘画为主干融入现代绘画和艺术元素的艺术流派。不管是概念、地域、画家、风格等诸多方面都有历史的根脉和稳定的连续性,是一个庚续的动态历史存在,不是凭空产生、打造的一个全新的绘画流派。
无锡古称梁溪,是一个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历史上有梁溪画派之说,当然,梁溪画派正如前文所说是后人总结命名的产物,而不是创建、打造的结果。梁溪画派的形成,虽然最早可以追述到明代末年,受到吴门画派和松江画派的影响,有史可考的大约在清代中期窦镇《国朝书画家笔录》一书中,有多次提到梁溪画派这一名称,是特指无锡地域的绘画流派。显然,今天的太湖画派包含梁溪画派,而在文化内涵、历史渊源、人物数量、地域范围和艺术风格等方面,都远远超出梁溪画派的规模和概念,是在此基础上的历史传承和发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
地域性,是现代转型的根脉

吴冠中作品
显然,地域性是一个画派最重要的本质特征之一,它是区别于其它画派的重要因素和派别的标识和辨识度。太湖画派受吴文化的影响具有典型的江南绘画的风格特征,由于在历史上出现过如顾恺之、倪瓒等大画家,其文人画、士夫画的气质极为明显。
然而,由于无锡在近现代工商业文明的发达,又处于江南鱼米之乡,人民生活富庶,绘画的创作、研究、收藏、买卖也盛极一时,文人画中融入了浓浓的商业文化的特征。更值得关注的是现代以来以徐悲鸿、吴冠中为代表的新一代画家,不仅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传统绘画功底,又留学于西方受到西方艺术的影响,使太湖画派在具有深厚传统积淀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方现代绘画元素,形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地域绘画特征,为绘画的现代转型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开放性,是现代转型的标志
开放,是现代文化的标志也是现代绘画转型的重要特性,对照太湖画派我们看到,不管从文化的角度、历史的渊源、画种的分类和画家的群体来看,太湖画派都有着明显的开放性。太湖,不仅仅只是无锡的太湖,更不是仅指无锡地域,它是典型的江南吴文化的中心,更包括太湖地区的文化,就地域分布来看涵盖了今天的上海、江苏南部、浙江、安徽南部及江西东北部等,还融合了现代发达的工商业文化。太湖画派的画家有本土的无锡人,也有外来的名家,更有走出去并影响和带动当地绘画发展的大家,这三种开放式的画家群体,共同构建了太湖画派开放式的动态新型画派。此外,从画种来看,画家们以山水画为主,兼具有花鸟人物,更鼓励青年画家推动油画、现代装置、材料、观念等新画种的探索,为画派的开放性提供新鲜活力。
多样性,是现代转型的形态

徐悲鸿作品
自然形成并由后人总结归纳的传统画派,往往以地域性和独特性为主要特征,因此相对的单调和类型化比较明显。而现代意义上的画派打造从一开始就注意到其多样性,尽量将历史上不同的画种、画家、风格等包罗其中,在保留核心精神和内容的基础上自觉的丰富画派的内部结构和张力,为画派的未来发展打下牢固的框架和发展的可能。顾恺之的春蚕吐丝,倪瓒的逸笔草草,明清以来王绂在吴门画派的基础上,形成了水墨氤氲、古木深深的艺术之境,以吴观岱为代表的无锡地方画家,突破了“四王”的窠臼,强调个性的表达。特别是徐悲鸿和吴冠中的出现,使太湖画派走到了历史的高光时刻,徐悲鸿不仅是中国现代绘画的领军人物,他将素描、光影和焦点透视等写实手法引入中国画创作,在改良中国画方面做出的重要的贡献,是写实水墨主义的代表人物。吴冠中不仅毕生致力于油画的民族化探索,其诗意彩墨绘画更具有东西方合璧的创新价值,程及在美国生活了多年,西方现代绘画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
此外,太湖画派的画家们如胡汀鹭、王云轩、储健秋、贺天健、钱松岩等,为我国早期私立无锡美术专门学校的建立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太湖画派的代表画家们不仅是本画派的核心,而且还深刻的影响着其它画派的形成甚至成为其中坚力量,吴观岱、贺天健是海派绘画的代表,钱松岩是金陵画派的核心人物,顾坤伯、周怀民是浙江画派和京津画派的健将。当前,太湖画派还注重对年轻画家的打造和培养,更加自觉地融入现代审美思想,鼓励创新,更早的建构起太湖画派多元格局的新局面。
两点启发
太湖画派的打造还有两点极为重要,也是传统绘画转型的重要内容。一是面对网络时代的同质化现象,打造画派具有现实意义。当前,随着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传播手段异常便捷和快速,绘画的地域等个性逐渐消失而共性突出,甚至各地的画展作品都分不出东西南北的差异,产生了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显然这不利于绘画的健康发展和艺术多样性的形成,打造画派是改变这一现象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方法。二是画派的打造,更多的是对城市文化内质和形象的树造。传统画派的中心是在以产生优秀画家群体和出现绘画大师、代表人物为重要标志,而现代绘画的转型和打造画派当然不排除优秀画家的诞生,但另一个重要任务是将绘画的着眼点放入城市和社会之中,是提升全民艺术素养和城乡个性的需要,是主动的从“书斋”到“社会”,从“个体”到“群体”的转化。是将绘画这种具有独特审美和地方特色的艺术,融入时代和生活中,推动审美的生活化,成为一个城市的艺术个性、生活状态和书画城市的文化标识。
太湖画派的打造不仅仅是为了地方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更是传统艺术向现代转型的积极态度和自觉实践,是从概念、内容和方式的全新创造,具有传统绘画向现代绘画转型的重要示范作用。

衡正安简历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十一届全国文代会代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顾问。东南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秘书长。一级美术师。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委宣传部首批紫金文化艺术英才。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文艺评论,书法理论研究和书法创作。出版专著9部,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第九届中国文艺评论奖,第二届江苏文艺评论奖,首届江苏紫金文艺评论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