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里的90后,用科技奏响丰收的乐章
2025-10-09 16:33: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1
听新闻

  风吹稻浪,满目金黄。在吴江区的广袤田野上,一群年轻的背影正在书写着不同于父辈的农业故事。他们手握的不再只是锄头,更有无人机遥控器、智能终端和品牌规划书。这些90后新农人,用科技赋能传统农业,让千年稻香飘出新时代的韵味。

  张进无人机飞出现代农业图景


  十余年前,20出头的张进随父亲来到七都镇,承包了500多亩农田。这个年轻人有着超越年龄的沉稳,他既传承着祖辈的耕作经验,更渴望用科技突破传统的局限。

  2016年,张进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投资10万元引进七都镇第一台农用无人机。当时这款无人机每次的农药载重仅能达到30斤,却让他看到了农业的未来图景:与传统方式相比,无人机不仅节省人力,更提高了工作效率。作为镇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张进主动向周边农户展示无人机作业的优势。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尝试这一新技术,共同迈出了农业生产智能化的关键一步。如今,张进拥有拖拉机3台、插秧机4台、无人机2台,农机设备投入100多万元,承包土地面积1500亩,服务面积1000亩。

  齐怀玉品牌大米的创新之路


  在平望镇梅堰弘扬家庭农场,有一条投资260万元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这条集自动分盘、覆土、浇水、撒种、叠盘于一体的先进生产线,仅需15秒就能完成一盘秧苗的制作,将传统育秧效率提升了一倍,人力需求更是从12人缩减至2-3人。

  这位从父亲手中接过农业接力棒的“农二代”,用十余年的时间将昔日的家庭小作坊打造成现代化农场标杆。如今,他的智能化育秧流水线不仅满足自家农场的需求,更为周边农户提供供苗服务,总服务面积达1.2万亩。

  但齐怀玉的创新步伐并未止步于此。2018年,他注册了“齐弘扬”大米商标,开启了从“卖稻谷”到“卖大米”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今,“齐弘扬”大米年销量已突破100吨,且保持连年攀升的良好势头。面对未来,齐怀玉已经有了更清晰的规划:“我们正在组建专业团队,下一步将大力发展电商销售”,从智能化育秧到品牌化营销,齐怀玉用科技与创新让一粒普通大米的增值之路越走越宽。

  王灿军计算机专业毕业的“机械指挥官”


  “这些机械不仅是工具,更是我们并肩作战的伙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王灿军笑着说自己与农业机械“专业对口”。

  2021年,平望镇胥老三家庭农场引进了无人遥控拖拉机、辅助直行插秧机、侧深施肥机等一系列高效农业机械。从最初“依葫芦画瓢”到如今能根据风力条件、操作内容灵活调整设备参数,王灿军实现了从“人力”到“智力”的华丽蜕变。2022年,他将原有的辅助直行插秧机换为更先进、可自动调头的无人插秧机,真正实现了“一人一机,智驭千亩”的愿景。2025年,农场又引进了智能化育秧流水线和运秧设备,不断提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

  徐阳阳数控高手变身“农机达人”


  1995年,年幼的徐阳阳跟随父亲从安徽来到苏州,在这片水乡渐渐长大,童年时他就懂得农民的不易,一袋粮食有时仅能换回一袋化肥。2017年,他从苏州职业大学数控专业毕业后,面对父亲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年纪越来越大的现实,他做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决定:辞去工作,重返农田。

  一切从零开始。学拖拉机、操作收割机、无人机,甚至比数控机床更考验耐心。但他没有退缩,就像父辈对土地的坚守,他也在机械的轰鸣中找到了自己的节奏。

  如今,由他参与经营的正翔家庭农场坐落于同里镇九里湖村,农场总面积1513.4亩,采用稻麦轮作的规模生产方式,从传统单一种植走向“质量与数量并重”的现代运营模式。正翔家庭农场不再只是一个名字,更是两代人接续奋斗的见证。

  千年稻香,生生不息。张进、齐怀玉、王灿军、徐阳阳……他们只是吴江众多90后新农人的缩影,还有更多年轻人正带着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加入到农业生产的队伍中来。

  青年兴则农业兴,青年强则乡村强。这些年轻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战略,用现代科技重塑传统农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投身“三农”的责任担当。他们不仅是田野里的创新者,更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守护者。这群稻田里的90后,正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广袤田野上书写着“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时代答卷,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吴江区农业农村局

标签:图景;现代农业;无人机
责编:钱月明

服务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