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垃圾大变身,分类有奥秘。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绿色未来,缤‘分’暑假”公益课堂,在青少年儿童好奇的目光中拉开帷幕。大学生志愿者走进苏州工业园区斜塘街道锦塘社区,化身“环保魔法师”,带着垃圾分类的奇妙知识,和青少年儿童一起解锁垃圾的“变形密码”。
随着气温持续升高,蚊虫也随之活跃,为切实保障居民身体健康,提升防蚊灭蝇意识和能力,锦塘社区还开展“夏日防蚊指南”专题科普讲座。
绿色未来,缤“分”暑假
在这个骄阳似火的七月,锦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苏州大学志愿者团队开展“绿色未来,缤‘分’暑假”垃圾分类主题公益课程。
苏州大学青协志愿者利用课余时间,精心设计一系列寓教于乐的垃圾分类课程。从垃圾分类的基本概念到实际操作技巧,志愿者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包括动画视频展示、实物分类演示、情景模拟游戏等,让复杂的垃圾分类知识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通过“垃圾分类大挑战”游戏环节,孩子们在分组竞赛中不仅加深了对各类垃圾归属的理解,每一环节都力求既富有教育意义又不失趣味性,确保孩子们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垃圾分类的核心知识。
此次活动不仅面向青少年,还特别邀请家长一同参与,通过亲子互动的形式,让垃圾分类理念深入每个家庭。社区网格员还发放家庭垃圾分类指南,鼓励家长与孩子一起实践,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
此次活动不仅为社区孩子带来了生动有趣的环保知识课堂,更在炎炎夏日播撒下绿色生活的种子,激发了社区居民对环境保护的深刻思考与积极参与。
夏季防蚊,健康同行
随着夏季蚊虫密度升高,为提升社区居民的自我防护能力,锦塘社区联合苏州大学医学院志愿者开展“夏日防蚊指南”专题科普讲座,通过知识讲解、互动问答和实操演示,为居民送上“防蚊知识大礼包”。
活动中,苏大医学院志愿者以“蚊虫的秘密生活”为切入点,结合动画视频和实物标本,生动解析蚊虫的繁殖周期、栖息环境及叮咬机制。针对老年人关心的“如何选择安全驱蚊产品”问题,志愿者现场对比驱蚊液、电蚊香、蚊帐等常见工具的适用场景,并特别强调“儿童、孕妇及过敏体质人群需避开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产品”。互动环节高潮迭起,志愿者通过“防蚊知识快问快答”游戏,纠正“维生素B1泡水能驱蚊”“大蒜涂抹可防蚊”等常见误区,并教授居民利用艾草、薄荷等天然植物制作简易驱蚊包。
此次医校社联动活动不仅强化了居民的健康防护意识,更通过“理论+实践”的创新模式,让防蚊知识真正“入脑入心”。今后,锦塘社区将持续推进“健康社区”建设,为居民织密夏季健康防护网。(陈新东 庄晓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