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山塘》里的时空褶皱
2025-07-07 14:17:00  来源:江南时报网  作者:陈太钟  
1
听新闻

  吴地的水向来不只是水。它流动在评弹的弦索里,荡漾在园林的漏窗中,更渗透在苏州人软糯的吴语里。山塘河的水,总是这般不紧不慢地流着,七里红尘,沉淀着说不尽的故事。

  而今,一群年轻人要将这些沉睡的往事唤醒,让它们在现代人的耳畔重新低语。沉浸式感官体验剧《望山塘》恰似这七里山塘时空中的轻轻一褶,让古今两面相互映照,显露出文化传承的微妙纹理。

  新民桥上的东望,望见的是历史长河里的倒影。“望”不是简单的视觉动作,而是一种文化姿态,是今人对古人精神世界的虔诚叩问。山塘桥畔的西望,望见的是空间里的文化密码。山塘街的格局像一幅展开的画卷,每一座桥、每一道门都是精心设计的叙事节点。游客戴着耳机,听着剧中人物的对话在耳边响起,脚下的每一步都像踏在虚实交织的时空交界处,仿佛真的看见倒影里走来的唐伯虎与文徵明。

  聚龙桥头的驻足,望见的是人文情怀的流淌。剧中唐伯虎与桃笙父女的亲情线索,让许多游客想起自己与父辈的故事。夜幕降临时,登阊门远眺的设计最为震撼。现代灯光工程勾勒出的城市轮廓,与耳机中历代文人描写苏州的诗文交替出现,最终融为一句“七里山塘品江南”的咏叹。

  山塘街的妙处,在于它既是活的市井,又是露天的博物馆。卖桂花糕的吆喝声与评弹的琵琶声交织,茶肆里的碧螺春香气与古籍上的墨香混融。《望山塘》选择将剧情自然嵌入真实场景,让通贵桥畔的通贵狸开口讲述闺阁往事,使古戏台前的游船载着清代歌女的幽怨顺流而下。这种处理方式,打破了舞台与观众席的界限,也消解了文化遗产与日常生活的隔阂。游客不再是旁观者,而成为故事一部分,他们踏在青石板上的脚步声便成了剧情的配乐。

  诗词在剧中扮演着奇妙的角色。我刻意把近三十首诗词打碎重组,让它们如珍珠般散落在各个场景。这种碎片化的处理,恰恰模拟了文化记忆在当代人脑海中存在的真实状态——不是系统的知识,而是闪光的瞬间。

  感官的设计尤为精微。清晨山塘的雾气带着桐油伞的气味,正午茶馆飘出的茶香混着评弹声,黄昏时老字号里的咸鲜味与夕照一同漫延。这些多层级感官体验构成了一张无形的网,将游人的心神轻柔地捻拢其中。

  唐伯虎担纲穿越时空的吴文化传播者。这位被民间传说戏谑化的才子,在剧中恢复了他作为文人的本来面目。当他站在五龙汇阊的聚龙桥上,指点着消失了的瓮城遗址和阊门城墙,那种文化传承的断裂与延续同时呈现。他与现代游客对话的场景,常常引发众人思考——古今职业教育的精神,原来在“知行合一”这一点上息息相通。

  通贵狸的传说被赋予新解独具匠心。这座蹲守桥头数百年的石雕,在剧中化作穿越时空的信使,衔着不同朝代的信笺往返于古今。这种处理既尊重了民间传说的原型,又注入了现代性别平等的思考,证明传统文化符号完全能够承载当代价值观。

  《望山塘》表达了一个愿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就像山塘河的水,必须流动才能保持清澈,文化记忆需要在不断使用中方可获得新生。当游客戴着耳机漫步山塘,他们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地理空间,更是吴文化的时间纵深。那些被剧情激活的历史碎片,会以新的方式重组在他们的记忆里,成为解读江南文化的活体密码。

  山塘晨雾又起,水中的倒影已然不同。他们或许不知道,当现代戏剧与山塘古街相遇,自己即将参与的不仅是一场观光,更是一次吴文化的转译与传承。在七里山塘,每个转角处都可能遇见另一个时空的自己,每次驻足或许就在续写一段姑苏城的故事。而这,正是《望山塘》最深邃的意图——让每个普通人成为吴文化传承的使者,让文旅融合成为日常的诗意实践。

  山塘河水还将继续流淌,文化传承的道路没有终点,但每一步真诚的探索,都会在时光的长廊里留下清晰的足音。七里山塘的时光折痕,终将成为我们共同的记忆褶皱,温柔地包裹着过去与未来。

  作者简介:陈太钟,男,江苏盐城人(祖籍宿迁),国家一级演员,苏州旅游职业学院文化旅游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为艺术教育、文化旅游等。

标签:山塘;评弹;吴文化
责编:陈衍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