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夏,酷热难耐,我自“火炉城市”匆匆赶赴浙江天目山康养中心,只为寻觅那一方清凉。一日,我登上景区观光中巴,悠悠驶向“大树王”自然景区,一心前去探寻山林间那神秘的古树。
中巴沿着蜿蜒山路缓缓前行,车厢里弥漫着轻松惬意的氛围。我靠窗而坐,仿若进入了一个被阳光与绿意精心编织的时光隧道般的奇幻之境。阳光透过繁密枝叶的缝隙,在地上洒下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光影。窗外那葱郁的密林,令我不禁沉醉其中,脱口赞叹:“这般绝美山景,当真令人陶醉!”
“听口音,你是南京人吧?看看这个。”一个温润如泉的声音,轻轻从旁传来。我转过头,只见隔道邻座的老者,头发银白如雪,那镜片后的眼神,透着一种睿智与和蔼。他面带微笑,轻轻递来手机,展示出一张截图,温和地说道:“这是被誉为‘大树王‘的‘活化石’柳杉数字重构影像的图片。”图片里的古柳杉,那树冠犹如一把巨大的绿伞,遮天蔽日,粗壮的树干需多人才能合抱,尽显历经两千岁月沉淀而来的雄浑与壮美。
老者微笑着,眼中满是对这神树的深情,轻轻点头说道:“这便是天目山富有传奇色彩的‘大树王’,已然两千岁高龄了。”一番愉快的交谈后,我得知他姓李,是植物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1993 年江苏省与中科院共建“园、所一体”管理模式时,他从某植物研究所调入中山植物园,退休后便住在中山陵附近的小区里。李老每年都如赴一场神圣的约定般,前来天目山探望这株“活化石”。周围的乘客听闻,纷纷投来好奇与敬佩交织的目光。
不多时,车稳稳抵达景区。我们一行跟着李老漫步前行,没走多远,传说中的古柳杉便赫然映入眼帘。只剩枯干的它,仍傲然挺立在林中。树杆上挂着的牌子清晰介绍,这棵在清代乾隆皇帝南巡时曾被赐名“大树王”的古树,胸径达2.3米,高26米。神奇的是,尽管它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已悄然枯死,但如今,那枯干之上,一抹翠绿的新枝正顽强地向着天空伸展,仿佛在诉说生命的不屈。对此,我等眼中无不流露出疑惑之色,如此雄伟的古树,究竟为何会枯死,又怎会在历经沧桑后重获生机?
李老似乎瞬间洞悉了我们心中的疑惑,神色变得格外肃穆,他缓缓抬起手,手指向古柳杉,眼神专注而深情,娓娓讲述道:“这棵柳杉,早在宋代就被尊称为‘千秋树’。历经数百年的风风雨雨,到明代时已然长成参天巨木。两千多年的漫长时光里,它静静目睹了无数朝代的兴衰更迭。”
接着,李老如同一位知识渊博的导师,开启了生动的知识课堂:“柳杉为裸子植物门杉科柳杉属植物,呈冠状圆锥型,树干通直挺拔,树姿秀丽而雄伟。它起源于中生代白垩纪后期,曾经广泛分布于北半球的广袤大地之上。然而,受第四纪气候与地质变化的巨大影响,其天然林急剧减少,如今仅在中国东南部地区和日本岛有少量孤立分布,显得愈发珍贵而独特。”
李老的神色忽而转为深深的痛惜,微微皱眉,语气中带着一丝沉重:“过去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太过淡薄,为求‘福气’,凡到此就摸拍大树,更有甚者残忍地剥取树皮作驱邪之物。大树的表皮因此伤痕累累,再也无法正常保护自身、输送养分。再加上周边环境的悄然变化,诸如降水异常、森林局部生态失衡等诸多因素的叠加,最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这棵饱经岁月洗礼的大树无奈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听罢,我们一个个不禁轻轻发出惋惜的轻叹,心中满是对古树命运的深切痛惜。
“但大自然就是这般神奇,充满了无尽的奥秘!”李老语气瞬间兴奋起来,眼中闪烁着惊喜的光芒,接着兴致勃勃地介绍说:“柳杉还有一个有趣的绰号——‘绿色荒漠’。因为它底部根条枯萎后并不掉落,而是像吊死鬼一样挂在原地,阻挡阳光照入林中,从而形成了一种贫瘠、阴暗的独特环境。而这种看似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却有利于柳杉储存养分,恰似大自然给予它的一种特殊保护机制。当外界条件适宜时,便为其死而复生创造了难得的契机。”李老讲述时,脸上洋溢着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叹之情,仿佛在揭开一个神秘的宝藏。
李老兴致盎然地相告:“我曾在丽水景宁那宁静古朴的时思寺,见到一棵具有一千五百年树龄的古柳杉。它虽不幸遭遇雷电的无情摧残,但其枝条至今仍顽强生长。”
李老又微笑着,眼神中满是欣慰,手指向枯树新枝,耐心说道:“看似枯死的树竟发出了新枝。柳杉本身具备一定的再生能力,即便大树的主体因外界因素死去,但深埋地下的根系或许仍保留着部分活力,储存着养分。当土壤、水分、光照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时,隐藏在树干或是根部的休眠芽就有可能被激活,从而萌发出新的枝条。”我们听闻,恍然大悟,周围原本分散的游客,也纷纷被吸引围拢过来,脸上满是惊叹与敬佩之色,仿佛在聆听一场大自然的奇妙启示。
此次天目山之行,因李老的精彩讲解而格外难忘。“大树王”的故事,不仅是一棵树的传奇,更是大自然神奇力量与生命坚韧精神的完美融合。李老的讲解,如同一把精巧的钥匙,为大家打开了自然奥秘之门,让我们深刻明白,敬畏自然、保护生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坚实基础。在这广袤的天地间,每一个生命都有着它独特的故事与价值,值得我们去尊重与呵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