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泗阳县这片古老而深沉的土地上,曾有一位盲人艺术家,用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卓越的艺术才华,编织了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琴书传奇。他,就是民间艺术家丁士云,一个用心灵触碰琴弦,以歌声传递光明与希望的灵魂歌者。
回溯到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泗阳县的每一寸土地上,干部群众无人不知有个会唱琴书的“丁瞎子”。那时,每当县广播站的电波中传出丁瞎子那韵味独特的琴书旋律,广播喇叭下便如磁石吸引铁屑般,迅速聚集起男男女女,他们或站或坐,沉浸在那跌宕起伏的故事里。他的琴音与唱腔,似灵动的风,吹遍了泗阳的每一个角落,深深扎根在泗阳人民的心中,备受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喜爱。
丁士云,原名茂华,1916年出生于泗阳县来安乡来安集一个贫困的雇农家庭。父亲是一名剃头匠,母亲则常年为地主家做佣人,生活极其艰难。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放过这个幼小的生命。1919年,年仅4岁的丁士云不幸患上恶性痢疾,因无钱医治,病情拖延至次年中秋节,长期高烧导致他双目失明。这段经历虽然残酷,却也意外地激发了他对声音的敏锐感知,为他日后走上琴书之路埋下了伏笔。
面对生活的重压,丁士云没有选择屈服。14岁时,他尝试学习算命以谋生,但很快便意识到这不是长久之计。1933年,他毅然决定改学琴书,并更名为丁士云,寓意新的开始。在那个拜师无门的年代,他凭借惊人的毅力和对艺术的热爱,自学自唱,逐渐在琴书界崭露头角。为了得到同行的认可,他最终拜宿迁著名艺人于友亮为师,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丁氏琴书”。
1936年,丁士云与泗阳县新袁镇三岔村的盲女王芳结为连理。夫妻俩以琴书为伴,相依为命,走街串巷,用歌声换取生活的温饱。他们的琴声,不仅传递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更寄托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他们的歌声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1943年,抗日的烽火燃遍大地,淮泗县抗日民主政府民众教育馆举办艺人训练班。彼时,身为盲人的丁士云,怀着对光明与正义的向往,不顾运河天险,毅然偷渡前往黄圩街参加学习。
在训练班结业后,丁士云迅速化身为抗日的文艺尖兵。他把新学的《泗阳县》《李口镇》《大破程道口》《三岔打鬼子》《徐二哥哭妻》《二老谈天》等书目,化作激昂的抗日号角,在各地传唱。每一个音符、每一句唱词,都饱含着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家国的热爱,激发着民众的抗日热情。
丁士云的贡献远不止于宣传。他利用唱书艺人的身份作掩护,深入敌后,承担起刺探敌情与瓦解伪军的艰巨任务。情报,这个关乎战局的关键信息,被他巧妙地藏在坠子筒里,秘密传递。
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丁士云虽目不能视,却凭借着对共产党和新四军的坚定拥护,以手中的琴、口中的歌,为抗战贡献了独特的力量。他的琴声,成为抗战时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更是抗日战场上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不仅彰显了一位盲人艺术家的高尚情怀,更是人民选择共产党的有力例证,诠释了人民与党在抗日征程中生死与共、携手前行的深厚情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丁士云迎来了艺术生涯的春天。1951年,他加入县艺人协会,学新词、唱新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各项运动中涌现的好人好事。同年,参加苏北文联、泗阳县文学艺术界协会、教育工会、中苏友好协会等组织。195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县艺人协会改为曲艺艺人协会后,他当选为副主任。
《来安村百年村史》收录文章《琴书艺术家——丁士云》
演出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自己的根与魂,将琴书艺术视为家族荣耀,不遗余力地传授给后人及弟子。在他的精心培育下,“丁氏琴书”得以代代相传,成为泗阳乃至江苏地区的一张文化名片。他的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等家族成员都先后以他为师,学会唱琴书;他还培养了来自不同县市的徒弟12名,为琴书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2012 年,他的外甥王军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北琴书代表性传承人”光荣称号。
丁士云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1956年,他与文艺工作者合作整理挖掘的传统节目《小二姐瞧郎》在江苏省曲艺会演中荣获一等奖。他演得最拿手的节目《百鸟朝凤》《大清传》《白绫记》《李良芳不认前妻》《赵官保投亲》等更是深受观众喜爱。
最能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百鸟朝凤》,他只要坠子一响,就好像把人们带到了美丽的大森林里,顿时林间群鸟齐鸣,如同仙乐,飘洒人间。百鸟儿如同歌星独唱、领唱、合唱,层次分明,直唱得听书人心花怒放,如痴如醉,乐而忘返。一切烦恼和忧愁、疲劳和痛苦都被他唱得烟消云散,给人们带来了崇高的艺术享受。
他记忆力超人。他在编剧本时,先让儿子丁光荣把长篇小说读一遍,然后,他就在肚里打腹稿,时间不长,朗朗上口的唱词就从他的脑海里喷涌而出。经他改编并演唱的琴书有《红灯记》《儿女风尘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血海深仇》《平原歼敌记》《白雪红心焦裕禄》《瘟神现形记》等十多个新曲目。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他深厚的艺术功底和创新能力,也体现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
在荣誉的背后是丁士云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对社会的无私奉献。1958年他被聘为江苏省盲人协会委员,1981年当选泗阳县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之后又被推选为泗阳县第一、第二届政协委员。这些职务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他长期以来为盲人群体及地方文化事业所做贡献的高度评价。
1987年3月11日,71岁的丁士云老人离世。
据江苏好人、《来安村百年村史》主编戎宏宽介绍,目前没有丁士云照片留存,村史里有一些个人资料。他家下代无人继承,只有外甥王军成为传承人,村史也有王军资料。他家扬琴坠子都没了。王军年近八十,身体差,儿子也未传承,技艺面临失传,好在还有影像资料。
丁士云一生追求光明与艺术,坚韧不拔、勇于创新。他用生命诠释了“琴韵传情,盲艺之光”的内涵,其精神永远激励着后来者在琴书传承之路上奋勇前行。
作者介绍
姜田兵 泗阳县委党史办四级主任科员、业务科科长,江苏省党史部门党史学习教育宣讲辅导团成员、宿迁市金牌史志人、宿迁市姜田兵“理论名师”工作室领军人,从事党史地方志工作20余年,主编出版《泗阳抗战风云录》《中共泗阳地方史》《泗阳英烈传》《丰碑》《让历史告诉未来》《时代风采》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