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宁讲述编辑部的故事(32)
——师者如炬,照亮古汉语的探索之路
2025-02-20 12:08:00  来源:江南时报  
1
听新闻

  在知识的浩渺海洋中,总有一些师长如同航标和火炬,引领我们前行。就我而言,朱声琦先生和高小方先生便是如此,他们渊博的学识和独特教学魅力,为我开启了古汉语知识的大门;受教于两位老师的过程,成为我求学生涯记忆中熠熠生辉的篇章。

  朱声琦先生1939年出生于江苏仪征,在江苏教育学院担任古汉语教研室主任等重要职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杰出专家。是著名古文字学者、语言学家徐复教授的高足。1983年秋天,微风带着丝丝凉意。朱先生首次来到我们汉语言专业大专班教室授课。他刚过不惑之年,发稀顶亮,目光透着智慧光芒,已显岁月沉淀的痕迹。一开口,浓郁的扬州乡音瞬间为课堂注入别样活力:“扬州话在隋代可是国语哦!”就这一句,如同一把神奇钥匙,打开我们对他课程的好奇与期待之门。 【旁白:初次见面,朱先生凭独特口音和有趣话语,成功抓住学生们的心,不禁期待着他的课堂还有怎样更多惊喜。】

  朱先生讲授汉字,犹如一场精妙绝伦的艺术表演。他运用好似扬州白局那样的独特韵味,将每个汉字源起典故娓娓道来,让古老文字仿佛有了生命。记得他讲解《左传》名篇《郑伯克段于鄢》时,“庄公寤生”四字,经他解读衍生出丰富内涵。他从“寤生”与女人难产关联讲起,深入剖析其可能引发产妇抑郁症的缘由,接着巧妙结合“鼻”的字本义,援引《黄帝内经》论述,继而探讨胎气;最后道出“寤生”之难产之义和“鼻”作为会意字的结论。时若有人在教室外倾听,定会以为是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传授妇科知识。教室里,同学们都瞪大了眼睛,全神贯注地听着,时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同时都不停笔地做笔记,生怕错过任何精彩瞬间 。【旁白:朱先生讲解方式新颖独特,将看似毫无关联的知识巧妙串联,让学生在惊叹中领略古汉语与古代文化的紧密联系,原来古汉语课堂可以如此生动有趣、包罗万象。】

  在教授音韵学与文字学、训诂学的关系时,课堂上发生一件趣事。当时,后排有两位女生开小差说悄悄话,全然不知朱先生已悄然靠近。大家毫无防备时,朱先生突然大声咳嗽一声,吸引全班目光。为化解尴尬气氛,朱先生脸上浮现狡黠笑容,说:“同学们,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之前他在别的班级授课时,也曾发现后排靠窗的两位女生窃窃私语。凑近一听,扎大辫子的女生说:“树上那几只小屌鸣叫得好好听。”旁边短发齐耳的女生指责她说话不文明。讲到此处,当时朱先生故意停顿,然后高声宣布:“把小鸟念成‘小屌’的女生,她大概是生长在太湖流域的岛上人家的,那里的人把‘鸟’就念作‘屌’音,可是古音哎!”刹那间,全班哄堂大笑,同学们笑得前仰后合,有的甚至笑岔了气。

  几个调皮男生还模仿那个古音,教室里充满欢乐氛围。【旁白:朱先生真是充满智慧和幽默的老师,巧妙将课堂小插曲转化为教学素材,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让学生对音韵学的奇妙之处有更真切体会,这样的课堂谁能不爱?】

  朱先生曾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们,古汉语在汉语言专业课程中难度颇高,音韵学更是其中难教难学的部分,堪称“绝活”;尤其是上古音,难上加难。上古音韵中声母系统变化大,研究材料稀缺,研究难度剧增。但朱先生认为,尽管困难重重,可声母系统在研究汉字谐声系统、古书异文、古籍整理、通假字、古今字等诸多方面,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朱先生自己便是在古音韵研究领域不断深耕的开拓者,曾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 【旁白:朱先生不仅在课堂上用生动方式传授知识,更以自身研究经历和对学术的执着,向学生传递对古汉语研究的热爱与坚持,为学生树立学术榜样。】

  后来,我考入南京大学“专升本”班,成为中文系古汉语教授高小方先生的学生。高先生1948年出生于江苏江阴,是南京大学毕业的博士生导师。这位同样不惑之年就谢顶的教授,治学严谨,知识学养深厚,是古汉语领域的专家。

  据同学赵衍红在她的散文集里记载:高小方老师的古汉语课,每堂课都要点名,无人敢旷课。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老教学楼的教室里连电风扇也没有,课上到一半,班上哈欠声此起彼伏,还有一个同学鼾声大作。高小方教授停下了正在进行的《礼记》题解,神色平静却带着不容小觑的威严,对着睡觉同学身旁的男生,温和地说道:“这位同学,请帮帮他。”被推醒者还迷迷糊糊,高先生的表情瞬间严肃起来,目光扫视全班,语气凝重严肃:“同学们,我们面对的是什么?对,是黑板!但它不是一块普通的黑板,这上面有天黄地玄,有道德文章;有高风亮节,有人间万象;有天人相通的老子,有万世师表的孔子;有穿缁衣的鲁迅,也有穿西服的爱因斯坦。这些圣贤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与我们交谈,同我们心灵呼应,我们岂敢无视他们的存在?”他的声音不高,却字字铿锵有力,在教室里回荡。这番话,如同一记警钟,说得座位上的同学个个汗颜;那个睡觉的同学也羞愧得低下头去。在这位出类拔萃,既有治学的严谨,又心怀对知识传承的敬重的教授面前,谁能不臣服且得敬畏三分?

  高先生其实也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当他得知我曾受教于朱声琦先生后,一天下课后,把我拉到一边,眼中带着几分好奇与调侃,试探着问:“朱声琦老师给你们同学们讲过文言文的‘毋’字吗?嗨!朱老师用扬州地区方言古音讲解古字,那真叫一个绝!课堂效果特好。我是江南人,就是学不会他的扬州白局!”说着,他还兴致勃勃地试着变声学扬州方言道:“甲骨文里的‘毋’,是借‘母’字来表示不、别、禁止等否定的意思。按《说文解字》注:‘毋,止之也。其字从女,內有一画,象姦之形。禁止之,勿令姦。’啊哟喂!这个‘毋’字的字形,怎么都像个‘父’之生理特征耶。”不知何时,我身后已围了好些同学,正津津有味竖耳静听高教授的这番课外精彩妙语,个个脸上满是新奇与兴奋。随后,大家爆发出热烈讨论,纷纷对“毋”字发表看法,还有人迫不及待地拿出字典查阅相关资料 。【旁白:高先生讲解角度独特,从字形和字义的关联出发,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对古汉语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不愧是古汉语领域的学者型专家。】如此揭示文字本义由来,怎能不引起同学们对古汉语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朱先生与高先生,虽授课用语风格各异,但都体现出对古汉语的热爱与执着。两位导师的学风魅力,点燃了我对这门古老学问的热情;他们的言传身教,如同一颗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我记忆的长河中,成为我人生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在古汉语的学习探索之路上不断前行。

标签:先生;同学;汉语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