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梁巘<评书帖>解析与图文互证》
洪 亮 主编
彭庆阳 著
中国书店 出版
近日,由洪亮主编、彭庆阳著《清·梁巘<评书帖>解析与图文互证》一书由中国书店出版发行。该书是作者继《清·刘熙载〈艺概·书概〉解析与图文互证》《晋·王羲之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唐·李世民书论解析与图文互证》(合著)之后的又一古代书论研究成果,也是洪亮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系列之一。
梁巘一生“仅以孝廉官知县,名不挂朝籍”,然毕生孜孜于书法艺术,“绝意仕途,唯肆力于书”。是我国清代乾隆年间的重要书家之一,在当时已久负盛名,时与王澍、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等书家齐名。特别是在梁巘生活过的安徽江北地区,三百年来一直是有口皆碑。其在安徽亳州、太和、阜阳、寿县、涡阳、凤阳一带,被当地人尊为自己学书的“乡先生”,至今依然流传着“无梁不成书”“无梁不成家”“无梁不为富”的俗语,争相收藏他的作品,传抄他的书论。
梁巘是书法家,也是著名的书法理论家和教育家,堪称书法技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书学理论为后人学习书法提供了宝贵经验,比如,他谈及的学书观及审美观对邓石如的书法实践就有着深刻的影响,促使邓石如的书法走上正轨,并逐渐成长为清代的碑学大师。关于梁巘在书法理论方面的成就,史称“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清史稿》),这与事实不符。由于梁巘官位不显,其在书法理论上的建树一直不备重视。在《中国丛书综录》等检索,虽然仅收录其《评书帖》一卷,但他的书学著作并非只有《评书帖》,还有众所周知的《承晋斋积闻录》。由于《承晋斋积闻录》一书许多内容同于《评书帖》,或以为同一著述的两个不同本子。这两部书论著作是他一生从事书法研习的见解和总结,集中反映了梁巘的书学思想,是有清一代极重要的书论专著,也是书法理论史、批评史上的重要著作。
梁巘的《评书帖》和《承晋斋积闻录》在古代书论中颇具代表性。其系统、全面地记述了他对书学各个方面的体悟和认识,既有对前人书论的继承,也有发前人所未发的己见;既有宏观的总体概括,也有具体的问题析说。充分体现了作者对中国书学思想的总体观照,及其在语言、艺术、文学、哲学方面的综合修养和高度。《承晋斋积闻录》是梁巘师生共同协作完成的理论著作,既有他本人的论书笔记,也有梁氏弟子对其师言论的辑录。《评书帖》则是在梁氏逝世后,后人根据其平日随笔札记搜辑而成。这种语录式、散论笔记体式的书论,夹叙夹议、兼说兼评,相对于纯理论来说,少了些苦涩艰深而好读易懂,更容易为后人所流传借鉴。孔子“述而不著”有《论语》,诸子论道,以“述”成“著”者已不鲜见,书论亦是如此。
梁巘的每一则书论,皆无细碎论证与烦琐推理,多是只言片语,然其“炼字”之精,往往能一字而直指津要,一语点透而能发人深省。其对书家、书体、书作的独到析说,以及对技法和审美的论述,闪光点无处不在。纵观梁氏所论,论述全面、精辟而语言浅显扼要,可以说是《评书帖》和《承晋斋积闻录》的主要特点。这种言简意赅、精简切实的语录式书法理论著作也深深影响着后学。梁巘身后的刘熙载《艺概·书概》这一书论,和梁氏谈艺论书的方式、方法及其宗旨、要义颇为相近,收录书论 246则(比《评书帖》多出 100多则,约 17000字)。刘熙载自谓谈艺“好言其概”而以“概”定书名,“举少以概乎多”,言书法之精粹,使人明其指要。后人称梁巘书论有“炼字”之妙,这也正是刘熙载论书“概”的意思。
《评书帖》共一百四十一则,约六千余字,内容涉及书法笔法(执笔法、用笔法)和字法等技法,学书次序、要诀及经验,古今碑帖鉴赏及优劣对比,名家名作分析、特色研究等方面,可谓品评涉及面广、论证观点新颖。梁巘在世时并未成书,后由他人搜辑而成。鉴于书中偶有前后重复或矛盾之处,可知此书的搜辑非一时所作,前后所见不同;或搜辑者并非一人,而是由数人共同协作而成。由于《评书帖》为梁巘“殁后由他人搜辑而成”,故内容安排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却流露出独有的艺术见解,从而更容易表现作者书法实践的心得体会和书学审美思想,具有很高的书法理论价值,诚如余绍宋所赞:“至评诸帖,至为精审。论学书之法,亦有独到语。”涉及内容丰富,且皆有言简意明的阐述,其中出现很多经典性论述,经常被后人引用。
由洪亮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书法理论研究丛书》整套书的架构、内容以及表述形式,都有更新,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图文互证。“图文互证”是本书的重点和亮点,也是我们对古代书论研究新方法的探索。图文互证也是图文互读,互相印证,互相补充,意味着图与文具有同等地位,这种效果是单用文字难以企及的。全书近 130张(组)图片和 12万余字的文本,有机地融为一体,以深述古代书法理论的精髓。所以,本书的研究成果,既体现在文字内,也体现在图片之中。
在这个读图时代,人们的阅读观念从专注于文字的阐释到偏爱于图像的直观,图像在新式阅读中一定程度上取代了文字。我们的图文互证之“图”并非仅仅出于新式阅读的需要,而是试图对一些书法术语的示意图、经典作品图片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以让更多的读者一看就懂,一读就知。还有对个别生僻、晦涩难懂、容易产生歧义的专业术语、语句的解读,无论是在理解认识还是语言表达上都还是有难度的。在解析的同时,我们也尝试附以相同、相近、相关的图片进行佐证、释义。就像一个人在表达中既有表述语言也有肢体语言,合理使用,相互支持,以提高交际效果,增强沟通能力。那么,以图文互证之法对古代书论进行解析,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图文互证的关键不是仅仅在于“证”,而是进一步的互证。也就是说图不能只是文的映射,文也不仅仅是为了说明图,而是二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阐述并能契合一致。
梁巘《评书帖》多为时人和后人所称道,其学术观点经常为后人所引用。然而至今关于《评书帖》理论价值的挖掘还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我们在已知的文献资料中继续加以考证、辩证解读、深入研究,以彰显梁巘书论应有的学术价值。本书也只是对梁巘书论研究做了最基础的工作,并缀文成书,抛砖引玉。
作者简介:
彭庆阳,别署和位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抱云堂书院副秘书长。主要从事艺术评论、书法理论学习与研究工作。先后有七部著作出版发行,另有300余篇艺术评论、书法理论文章散见于诸多专业报刊。第七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入围终评,荣获“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文艺评论奖”,连续两年(2022、2023)荣获安徽文艺评论推优活动优秀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