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代人亲情的纽带
——“我和阜宁大糕的故事”征文
2025-02-18 15:11:00  来源:江南时报  作者:高松林  
1
听新闻

  蛇年正月初五,春节的喜庆气息弥漫在村头庄尾,家家户户沉浸在欢乐团圆的氛围里。

  早餐后,我们兄妹六人先后驱车返回老家陈良镇丰民村,迎接远道而来的宜兴客人——其顺表弟一家。

  临近中午,一辆黑色轿车缓缓驶过桥头,稳稳妥妥地停靠在二哥家门前空地上,我们迅速上前,拉开车门:“新年快乐!新年快乐!”宾主双方不约而同,互致过年祝福。

  在二哥老家堂屋的餐桌上,一盘洁白如玉的阜宁大糕,被盛着热气腾腾的八碗枣子茶簇拥着,我们热情邀请表弟、弟媳和他们的儿子、媳妇、孙女一起入座。大家一边品尝阜宁大糕这道特别的茶食,一边畅叙阜宁大糕给我们留下的不同寻常的记忆。

  年过六旬的表弟其顺触景生情,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多亏舅舅克服重重困难,像大海捞针一样,找到了童年失散、长达30年的亲人——我的妈妈。打那之后,每逢过年,我们都能吃上舅舅带给我们的家乡特产——阜宁大糕。阜宁大糕不仅仅滿足了我们味蕾上的享受,更成了我们几代人情感上的纽带。”

  我父亲不畏艰辛寻找姑母的难忘经历,不但是我们家史里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且,这里面竟然还有阜宁大糕的一大功劳。

  儿时的我们,常听父亲犹为悲伤地说,他有一个大他3岁的姐姐,因为家里很穷,早在1933年就被祖父带到苏南,送给人家做童养媳,后来一直杳无音讯。

  然而,时光阻隔不断亲情。上世纪六十年代,也是春节后的正月,性格要强的父亲想方设法,求人拿到几十块钱贷款,怀揣着买回来过年、全家人却没舍得吃的半条阜宁大糕,踏上了南下寻亲之路。连续多少个日日夜夜,他忍饥受饿,栉风沐雨,奔走在浙江湖州和江苏常州一带,千方百计寻找姐姐的下落。白天跑饿了,父亲就用两块粗卷干子(大麦面做的)和一杯白开水充饥,怀里的半条大糕一片也舍不得吃;晚上走累了,就花两毛钱住到澡堂里过夜。在多少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在宜兴县杨巷公社的乡下,找到了失散30年的亲人。可是,当时互不相识的姐弟俩见面时,也不知道说什么是好。这时,父亲小心翼翼地掏岀怀里的半条大糕,慢声细语地问:“你认识这是什么吗?”顿时,“陌生人”眼前一亮,自言自语地说,“这不是阜宁大糕嘛!”父亲的心里这才明白了八九分。于是,姐弟俩从小时候一起到富人家讨荒要饭时、地主婆子用大糕喂狗而扔给他们几个胡萝卜的辛酸事说起,一步步证实眼前正是失散30年的同胞姐弟。一段阜宁大糕的美好回忆,瞬间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姐弟俩相拥而泣,泪如雨下……

  表侄俊杰的一席话打断了我的思绪。他看到条台上摆放着精美的阜宁大糕,十分动情地说:“这些年,阜宁大糕也承载着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记得我结婚那年,大表叔在我婚期前夕,特意给我寄上6条阜宁大糕,寓意着我们婚后的生活步步登高。”

  在宜兴市卫生防疫部门工作的表侄媳钟青青抢过话茬说,真的感谢几位表叔,每年都给我们寄上闻名遐迩的阜宁大糕,这款糕点入口香甜,滋润绵软,成了我和班上同事们零食的最爱。

  亲人津津乐道的评说阜宁大糕,我们心里更是美滋滋的。是啊,阜宁大糕以其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的特点,深受大江南北消费者的喜爱。这种独特的美味从我们的父辈再传到子辈、孙辈,成为家族亲情中代代相传的经典味道。

  礼尚往来,人之常情。每逢春节来临,表弟也常给我们捎来宜兴的特产——徐舍小酥糖。它用精细白糖、剥壳芝麻、特制饴浆、上等面粉等原料,经过焙炒、打屑、扳酥等10多道工序,精心配制而成,具有香、甜、酥和爽口等特色,是营养价值颇高的保健食品,与阜宁大糕一样,一南一北地甜在我们一大家人的心头。

  如今,阜宁大糕、徐舍小酥糖作为两地的土特产,不仅传递着味觉上的享受,更承载着深厚的情感、文化和记忆,它是家族亲人团聚的象征,也是家族亲情传承的重要载体,更成了我们四代人之间的联系纽带。

  斗转星移,今非昔比。表弟一家三代人来阜探亲拜年,从我们以前居住的老屋,再到我们现在定居在县城的美丽家园,所见所闻,大家感慨万千。短短几天时间,双方的情感愈加浓烈了,老二家的孙女高梓嘉和表弟家的孙女吴沛菡,两个都是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她们一起讲故事,一起做游戏,还一起唱起了流传在阜宁城乡的儿歌:“大糕甜,大糕绵,吃块大糕好过年;大糕美,大糕香,怀揣大糕进梦乡……”

  欢乐的时光显得短暂,转眼到了表弟一家返程的时候,我们兄弟几个争相给他们准备了丰盛的土特产,其中首选的是亲人喜爱的芝麻大糕、桂花大糕、麻油大糕和巧克力大糕等新品种的阜宁大糕。

  久负盛名的阜宁大糕,成了我们和表弟一家传承感情、延续亲情的重要载体。今后,我们会更加用心地去体会和付出,通过日常的交流、关心与呵护,让爱的纽带紧紧相连,让亲情更加深厚,让爱与温暖代代相传。

标签:阜宁;表弟;姐弟
责编: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