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流如织的高速公路上,一辆执法车静静停在应急车道内。执法人员朱牧野正操作着无人机,对泰东河大桥下的隐蔽角落进行扫描。几分钟后,画面传回:一堆违规堆放的建材被精准识别。
“过去桥下空间巡查难度大,隐蔽位置容易成为监管盲区,现在用上无人机,情况一目了然,隐患也能第一时间发现。”朱牧野说。

图为:无人机巡航,扫清高速巡查盲区
这是京沪支队第四大队日常工作中的一幕。这支驻守江苏泰州海陵的交通执法队伍,负责启扬高速江海段的执法管理工作,是高速公路安全畅通的“守护者”,更是执法模式创新的“探索者”。
智慧执法:从“铁脚板”到“云巡查”的跨越
“以前我们靠‘铁脚板’巡逻,现在靠‘大数据’预警。”大队长孙大利站在指挥中心视频监控前,通过执法人员调度,辖区100.43公里高速路的路网通行情况得以实时呈现。
这一转变,源于一场迫在眉睫的挑战。
随着长三角经济一体化加速,交通运输行业飞速发展,启扬高速车流量逐年激增,货运车辆占比持续攀升。“面对日益复杂的路网环境和执法任务,传统巡查方式难以实现全覆盖、高效率的监管目标。”孙大利坦言。
转机出现在三年前。省交通综合执法局开始搭建“智慧执法数据平台”,支队随后建立了“执法指挥中心”,整合视频监控、通行记录、业务系统等数据源,实现对车辆资质“一键溯源”、行驶轨迹“精准追踪”、异常行为“实时预警”。

图为:智慧执法数据平台,实现路网“一屏统览”
今年4月,系统预警显示一辆山东牌照大货车多次在夜间超限行驶。执法人员通过数据比对,发现该车涉嫌伪造通行证件。
“如果在过去,我们需要发函协查、调取录像,至少一周时间。”负责此案的执法人员项远说,“通过与山东交警‘点对点’联络协助办案,我们第二天就锁定了证据,办案质效提升了很多。”
司机在当地接受询问,完成材料签字确认,签署同意文书,电子送达最后在手机上签收了处罚决定书,全程零跑腿。更重要的是,大队创新推出“智慧执法四步法”——多源筛查、立体告知、重点布控、联合监管,形成了从发现到处置的闭环。“我们不再是等着问题发生,而是预判问题、提前介入。”孙大利总结道。
共治网络:织就一张“群防群治”的安全网
科技赋能之外,更大的变革发生在执法理念上。
在启扬高速江海段沿线,一支由百余人组成的“交通安全守护者”队伍正在悄然发挥作用。他们中有服务区工作人员、沿线村民,甚至经常跑这条线的老司机。
55岁的殷大姐是沿线村庄的村民,如今她多了一个身份——高速公路网格协管员。
“我每天都要沿着村边的高速路段走两趟,看看隔离栅有没有损坏,桥下有没有堆杂物。”殷大姐说,“发现问题,拍个照发到微信群里,执法人员很快就到。”
今年3月,殷大姐发现一处隔离栅被打开,有村民在边坡上种上菜,立即上报。28分钟后,大队执法人员联合养护人员赶到现场;1小时后,整改完成照片反馈回了工作群。
“小问题很快就能解决,我们参与守护也更有劲头。”殷大姐很自豪。

图为:村民协管员上线,群防群治守护安全。
大队将管辖路段划分为多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执法人员+协管员”,建立“30分钟到场、48小时整改”的快速响应机制。今年以来,通过群防群治发现的隐患整改率达到100%。
不仅如此,大队还将共治网络向源头延伸,组建了“执法轻骑兵”,主动走出去普法。今年5月,针对部分超限车辆源自外省、跨区域运输的特点,为从源头提升跨省货运车辆的守法意识,副大队长项远、庞声涌带着队员,奔赴千里前往吉林长春,异地上门办案,并为当地货运企业和司机举办合规运输培训。
“很多东北司机对江苏的执法政策不了解,容易无意中违法。” 庞声涌说,“我们上门讲解超限标准、审批流程,还现场办理异地案件。”一位长春司机感慨:“干了十几年运输,第一次见到千里之外上门的执法人员,还帮我们解决问题。”

图为:“执法轻骑兵”主动服务,送法上门。
服务转型:执法背后是“为民初心”
在启扬高速郭村服务区,新投入使用的“光储充一体化”充电站前,新能源车辆正在有序充电。这是大队为化解“里程焦虑”而推动的绿色项目,通过电力扩容提升保障能力,让新能源车主出行更安心。

图为:充电设施升级,缓解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
“执法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人民。”孙大利说,“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让群众在每一次执法中感受到公平,在每一次出行中感受到温暖。”过去,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特别是路产损失案件,处理流程漫长。当事人要在执法部门、保险公司之间来回奔波,一个案件往往要一个月才能办结。大队主动对接银保监、保险协会和多家保险公司,推动建立“路损案件快处快赔”机制。“现在发生事故,我们现场定损,保险公司同步介入,最快当天就能完成理赔。”执法人员任斌说。

图为:“执法开放日”,增进理解与信任。
每月15日是大队的“执法开放日”。这天,十多位企业代表和司机走进执法站,参观办案区、体验执法设备、与大队长面对面交流。
“我们不怕被看,不怕被问。”孙大利说,“透明是最好的监督,也是最好的沟通。”
在一次开放日上,某施工单位提出“施工路段涉及多个执法单位管辖路段,审批报备盖章太繁琐”的问题。大队随后优化流程,一次性告知所需材料,主动协调对接相关单位,尽可能集中审批报备,将审批报备时间压缩了40%。
“枫桥经验”在高速公路上的新实践
“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这十五个字,是大队的核心目标,被每个执法队员牢牢记在了心里。在京沪支队第四大队,这不仅是口号,更是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
-智慧执法让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多元共治让安全隐患化解在源头;
-柔性执法让对抗转化为理解;
-精准服务让执法更有温度。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大队辖区交通事故数同比下降23%,群众满意度达到98.2%。
“这些数字背后,是理念的彻底转变。”孙大利说,“我们不再是简单的管理者,而是高速通行生态的共建者。”
黄昏时分,启扬高速上的车流渐密。
在这条百公里长的高速通道上,一场关于执法与服务的静默变革正在发生。京沪支队第四大队的探索证明:与时俱进的方法与共治理念,是守护通途的关键。
展望前路,大队将继续以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让科技执法注入更多智慧,把服务做得更细,把共治网络织得更密,努力用更有温度的执法,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通讯员 张宏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