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市鼓楼区,有一支深受学校、社会和家长欢迎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志愿者队伍。这支队伍由七、八名退休教师和心理教育专家组成,成员平均年龄70岁以上。他们退休不褪色,怀揣着对青少年成长的关爱之心,深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领域。三年多来,他们扎根学校、联动社区、走进家庭,以专业课程为支撑,以耐心陪伴为纽带,搭建亲子“连心桥”,引导无数孩子重拾阳光心态,帮助众多家庭化解教育焦虑。这支队伍,就是紫金银辉鼓楼站暨朵朵花开工作室。
团队自2022年5月成立以来,始终以“助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为核心使命,明确“聚焦学校、学生、家长,辐射机关、社区、企业”的服务定位。他们围绕青少年成长的关键痛点,精心打磨特色课题。对小学高年级学生设计了《保持健康阳光的心态》《与情绪共舞》等课题;对初中学生设计了《珍爱青春年华》《如何处理好与家长、老师、同学关系》等课题;对学生家长设计了《培伴、助力、成长》《拥抱变化 与青春同行》《如何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隔代教育的智慧》等课题;对青年教师设计了《今天,我们如何做老师》的课题。20余门课程构建起覆盖全年龄段、多层次人群的“心理关爱矩阵”,精准对接不同群体的心理需求。志愿者们还主动把自己的联系电话公布给学生和家长,便于与他们开展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和紧急求助。
实践中,工作室的老师们深刻意识到,青少年的许多心理困惑,根源在于家庭环境。为此,团队主动将服务从课堂延伸至课后。他们依靠学校和社会紧密配合,开办学生家长课堂,耐心传授家庭教育良方。不少有困惑的家长在讲座后主动添加志愿者微信,搭建起常态化沟通的桥梁。在这条共同守护的道路上,既有润物细无声的暖心改变,也有与时间赛跑的紧急救援。
2025年10月28日深夜,一位初二学生张某带着“这样活没意思”的绝望拨通了团队志愿者叶韵辉老师的电话,哭声里满是被分数裹挟的窒息感——父母眼中只有成绩,沉重的压力让她萌生了“一了百了”的念头。在此之前,叶老师已通过与这位学生的日常聊天和贴心邀约吃饭,攒下了孩子对她的信任。接到电话后,叶老师二话不说,问清地址,即刻奔赴女孩家中。推开门的第一句话是:“亲爱的孩子,我来了,知道你此刻最想见的人是我”。瞬间,她卸下了孩子的所有防备,用温暖的拥抱,搭建起孩子情绪崩溃后的“避风港”。待孩子哭声渐歇、情绪稍缓之后,叶老师耐心倾听她的委屈,安慰她平静心态。同时,严肃地对家长直言:“孩子这么懂事上进,你们要看见她的努力,而不能只盯着分数评判一切。”愧疚的父母当场落泪并向孩子道歉,这场危机在理解与共情中悄然化解。
除了紧急干预,工作室更擅长用长效陪伴化解日常焦虑。“孩子遇到考试就紧张,我比他还焦虑,天天唠叨,母子俩快吵翻了……”去年,一位初三学生家长找到志愿者洪速老师求助时,声音里满是无助。洪老师多次与她深入沟通,引导她转移关注点、充实自我和转变教育方法。这位家长主动学习亲子相处技巧,改进教育方法,家庭氛围逐步和谐,增进了家长与孩子的相互理解,使孩子的学习状态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这样的事例在工作室屡见不鲜。在一次30多人的家长沙龙上,不少母亲分享困惑时动情哽咽,经过专业指导后,重新拾起教育信心。在鼓楼实验中学对部分家长授课后,有的家长反馈信息时留言“通过听课,心中像打开一扇窗户,受到一次如何教育孩子的自我救赎”。一些有厌学和焦虑情绪的孩子,在志愿者陪伴下,重新振作起来,露出灿烂的笑容。
三年多来,工作室志愿者的足迹遍布鼓楼区30余所中小学。从拉萨路小学、力学小学到二十九中各校区、鼓楼实验中学等等,志愿者们以讲座、沙龙、一对一咨询等多元化形式,把心理健康服务送到最需要的地方。截至2025年10月,团队累计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262场次,志愿者服务累计超2000小时以上,直接受益群众近2万人。
去年,工作室编辑出版了《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课例汇编》、《2022-2024年工作简报》两本书,推出20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抖音小视频。累计编发工作《简报》63期,真实详尽地记录了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轨迹。鼓楼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志愿者服务团队《走进孩子的心灵》的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江南时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2024年,服务团成员叶韵辉老师被表彰为鼓楼区“最美老干部”。
志愿者们坦言:我们虽然无法改变现有的教育模式,但是愿意用自己的“银发余晖”为青少年成长护航。从今年起,工作室家长讲座正式冠名为《朵朵花开·心桥课堂》,寓意以爱为桥、连接亲子心灵。朵朵花开工作室负责人吴温泉表示:“我们这支银发志愿者团队,将会不负众望,继续深耕心青少年理健康教育领域,带动全社会更多的人关注青少年成长痛点,让每一朵“小花”都能在阳光下从容绽放、茁壮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