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喧嚣的文化图景中,诗歌仿佛一方静谧而深沉的绿洲,滋养着那些未曾忘却文字力量与情感温度的心灵。南京市浦口区中学高级教师、已退休多年的刘家勤先生,便是这样一位虔诚的守护者与耕耘者。其新近付梓的诗集《在诗海徜徉》,由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不仅是他个人文学生涯的一次盛大总结,更是一位知识分子以诗笔为史笔,深情记录时代、抒怀言志的生动见证。作为中华诗词学会与中国诗歌学会的“双料会员”,刘家勤先生以其深厚的学养、广博的阅历和炽热的家国情怀,在这部近十九万字的集子中,为我们勾勒出一幅融汇古典与现代、交织个人与家国的壮丽诗卷。
一、三重乐章的结构之美:一部微缩的时代交响
《在诗海徜徉》在结构上匠心独运,分为“时代放歌”“今声古韵”“律秀联红”三个篇章。这并非简单的体裁归类,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三乐章交响曲,每一乐章都奏响着独特的音色与主题。
“时代放歌”无疑是这部交响曲中最为澎湃激昂的序章。在这里,作者主要运用现代诗歌的自由形式,将目光投向广阔的社会变迁与民族脉搏。开篇例诗,“如火的八月/如潮的都会/沸腾的河西/古城擎起深情的酒杯”,便极具代表性。诗人以一系列热烈而富有动感的意象——“火”“潮”“沸腾”“擎起”,瞬间将读者带入一个举城欢庆、激情澎湃的特定历史时刻。十里秦淮、浩浩扬子、款款玄武、巍巍紫金,这些南京独有的地理与文化符号,被诗人信手拈来,拟人化地翩翩起舞、欢歌飘飞、盛装拱卫。这不仅仅是描写一场盛会,更是通过对城市风貌的抒情,升华对一座古城焕发新生的礼赞,对时代巨变的深情讴歌。此章中的诗作,气韵开阔,情感奔放,充分体现了刘家勤先生作为时代见证者和歌者的自觉担当。
若说“时代放歌”是面向外部的放声高歌,那么“今声古韵”便是向内探寻的灵魂低语,是交响曲中深沉而优雅的慢板。此章集中展示了作者深厚的古典诗词造诣。他严格遵循古体诗、律诗、绝句及词牌的格律规范,却以“今声”抒写当代人的情感与思考。这种创作,绝非简单的形式模仿,而是真正实现了古典艺术形式与现代精神内容的有机融合。诗集收录的《胜利日阅兵》一诗,便是此中典范:
“皇皇紫禁沐朝晖,绿树红墙花举眉。
金水桥头声似铁,长安街上气如雷。
身姿矫健惊天宇,武备铿锵响翠微。
今日龙城飞将在,和平正义万年垂。”
这首诗对仗工整,格律严谨。首联以“皇皇紫禁”“绿树红墙”的庄严美景起兴,“花举眉”一词巧妙拟人,烘托出举国欢庆的喜悦气氛。颔联“声似铁”与“气如雷”的比喻,极具力度,从听觉上塑造了阅兵式撼人心魄的磅礴气势。颈联转而从视觉和听觉细节入手,“身姿矫健”与“武备铿锵”具体描绘了受阅队伍的英姿与现代化军容。尾联化用唐代王昌龄“但使龙城飞将在”的名句,笔锋一转,点明主题:今日之中国军队,正是保卫和平与正义的“飞将”,将诗歌的意境从历史的辉煌提升到守护世界和平的时代高度,堪称点睛之笔。
同样,“今声古韵”中也不乏对历史文化的深沉凝望。如《南京明城墙》:“峥嵘峭拔耸江天,虎踞龙盘景色妍。沐雨栉风千百载,神工鬼斧独君先。”诗人以豪迈的笔触勾勒出明城墙的雄奇险峻,将其置于“虎踞龙盘”的宏大地缘格局中审视。“沐雨栉风”写其历史沧桑,“神工鬼斧”赞其建筑奇迹,短短四句,便赋予冰冷的城墙以厚重的历史生命与人文温度,体现了诗人作为南京人的深厚文化自豪感。
二、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核:人民性与时代性的交融
通览《在诗海徜徉》,尽管体裁多变,风格各异,但有一条清晰的精神主线贯穿始终,那便是“鲜明的人民性和时代性”。刘家勤先生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这份职业注定了他与“人”的紧密连接,培养了他深沉的人民情怀。他的诗,不是书斋里的无病呻吟,也不是象牙塔中的孤芳自赏,而是始终与脚下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这一点在其诸多紧扣时政主题的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热情歌咏国家战略,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写道:“一带苍茫大道通,你中有我亚欧同。齐心共走繁荣路,来日但观气象雄。”语言平实却气势恢宏,精准地捕捉了“一带一路”倡议“互联互通、合作共赢”的核心精神,并对其美好未来寄予厚望。他更深情关注民生福祉,《脱贫攻坚赞》有云:“一路征尘不忘东,甘当使命问谁雄。喜迎寒尽花开日,锦绣江山不世功。”诗中,“一路征尘”描绘了扶贫工作的艰辛历程,“不忘东”暗喻不忘初心、方向坚定,“寒尽花开”则形象地喻示了脱贫后的美好生活,最终将这项伟大事业升华为点缀“锦绣江山”的“不世功”,充满了对这项伟业及其践行者的崇高敬意。
他的“时代放歌”,是为国家取得的每一个成就而由衷喜悦;他的“今声古韵”,是在传统框架中注入对民生福祉、社会进步的关切。他的抒情言志,其“情”是家国之情,其“志”是时代之志。这种创作取向,与其教育背景和职业生涯密不可分。南京晓庄学院的实践精神与南师大中文系的学术训练,共同塑造了他既接地气又有学理的独特视角。他善于从平凡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时代的影子,从个体的细微情感中折射社会的宏大变迁。他的诗歌因而具有一种可贵的“史诗”品质——并非指篇幅的宏大,而是指其内容与情感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悲欢的特质。
三、文化底蕴与家国情怀:诗人之根的深度与温度
“无数面鲜红组合成/漫天绚丽的彩霞/他曾经战斗过的这块大地/——南京江北/今天是如此的神采飞扬”《荷之光》;“岁月洗礼,雨雪打磨/黎民百姓的主心骨/时代骄子,正如朝日蓬勃”《誓言》;“一个崭新的生命呱呱坠地/激昂的旋律回荡在浩瀚的浪尖/一群顶天立地的汉子/热血打扮着他们的容颜”《红船》“待人深厚街邻赞,律己苛严品德芳/憾有三春晖未报,此情何止山水长”《母亲》。这些凝练生动、隽永含情的佳句如清泉自然流淌,这份清新与真挚,正是诗人将深厚学养化作了笔底的从容气韵。
“饱读诗书,文化底蕴丰厚”是刘家勤诗歌创作的坚实根基。在《在诗海徜徉》中,我们随处可以感受到这种底蕴的自然流露。无论是古体诗中典故的化用、意象的营造(如“龙城飞将”),还是现代诗里语言节奏的把握、意境的开掘,都显示出作者对中国语言文学精髓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这种底蕴,使得他的诗歌即便在抒发最激昂的情绪时,也能保持一份含蓄与典雅;在处理最传统的题材时,也能透出一份清新与当代性。
而这一切的最终落脚点,便是那浓得化不开的“家国情怀”。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千年来的精神传统,在刘家勤先生身上得到了延续。他的诗集,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部用诗歌写就的“个人编年史”,同时也是他所感知的“时代备忘录”。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了对国家、对民族、对家乡南京的深沉爱恋。这份情感,真挚而朴素,热烈而持久,成为了整部诗集最动人的情感基调和最温暖的精神温度。
《在诗海徜徉》是刘家勤先生退休后奉献给社会的一份文化厚礼。它让我们看到,一位优秀的教师,同样可以是一位出色的诗人;一份退休的生活,同样可以绽放出绚丽的文学华彩。在这片无垠的“诗海”中,刘先生以勤为舟,以情为帆,自如地徜徉于古典与现代之间,深情地歌唱着家与国、时代与人民。他的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更是生命的沉淀和时代的回响。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本诗集,不仅是一次美的享受,更是一次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洗礼。它提醒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依然要保有诗意的情怀,时刻关注我们身处的这个伟大时代,并为之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