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由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卫生健康委员会联合开展的首届江苏省“最美医务工作者”推选结果正式公布,江苏省肿瘤医院(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医师张治凭借22年如一日的坚守与奉献,获此殊荣。面对荣誉,他淡然表示:“当医生就是要治病救人,我只是在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
承父之志
以初心深耕医学,以创新突破边界
“父亲是外科医生,小时候总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连回家都有患者慕名上门。”这份对“治病救人”的直观认知,在张治心中种下了从医的种子。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选择医学院校,立志成为像父亲一样的医生。
张治(前左一)在指导年轻医生
从业后,父亲“医学无止境,需不断探索”的教诲,成为张治前行的动力。即便临床工作再繁忙,他始终保持学习热情:2007年远赴北京师从王俊院士,学成后在全国较早、全省首个开展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在国内率先推进食管癌新辅助免疫治疗,相关成果于2021年下半年在欧洲肿瘤学大会上壁报交流;入选江苏省科教强卫工程“青年医学人才”,发表SCI论文10余篇,斩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 1 项、江苏省新技术引进奖一等奖2项,还拥有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创新型专利2项。
22年来,张治用专业与坚守践行初心:接诊患者超20000人次,完成肺癌、食管癌等胸外科手术4000余例,收到患者送来的感谢信、锦旗70余封(面)。“父亲的行为感染了我,我只想尽己所能帮助更多人。”他说。
援青帮扶
千里送医暖高原,留下“带不走的医疗队”
2022年1月,张治以中组部、团中央第22批援青医学博士服务团成员的身份,远赴青海省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帮扶,还兼任该院副院长。初到西宁,他便深入调研,以改革破解当地医疗难题。
针对高原地区肺小结节患者诊疗需求,张治推动医院成立首个“肺小结节多学科门诊(MDT)”——这一模式不仅为疑难危重症同质化防治提供新思路,更让患者享受到 “一站式” 诊疗服务。此后,医院又陆续开设3个 MDT门诊,高效解决患者难题,获得医患一致认可。
2022年2月,一名28岁肺癌患者辗转求医无果,张治带领多学科团队制定方案,成功实施单孔胸腔镜下肺肿瘤切除术。相较于传统多孔手术,单孔术式兼顾美观与微创,大幅降低患者创伤、加速康复。在他的带领下,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后续自主开展各类单孔微创手术80余例,其中肺癌根治术40余例,填补了当地技术空白。
帮扶期间,张治还充分联动 “娘家人” 江苏省肿瘤医院,通过远程会诊为高原患者 “隔空把脉”;带领团队深入青海医疗资源匮乏的市县开展义诊,手把手向基层医生传授经胸食管 - 贲门癌根治术、高龄患者肺癌微波消融技术、肺小结节术前定位技术等,为当地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医者仁心
将心比心待患者,舍己为公守岗位
“医生不仅要提供精准治疗,更要学会换位思考。”这是张治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对待患者的准则。江苏省肿瘤医院外地患者居多,此前因床位紧张,部分患者需住旅馆完善术前检查,常面临 “空腹入院、次日再空腹抽血”的窘境——既耽误时间,又让患者多受奔波与饥饿之苦。
张治(右一)在手术
张治发现问题后,立即协调病区护理人员调整流程:空腹患者入院当天即完成抽血,不仅缩短术前等待时间,还减少了患者的交通、住宿成本。这一细微调整,让外地患者感受到实实在在的温暖。
对患者全心全意,张治却常常忽略自己的健康。2021年7月,他在手术中突发腹痛,却强忍着完成当天所有手术。同事发现他脸色蜡黄、额头冒汗,再三劝说下才去做检查,确诊为胆总管结石 ——该病需尽快手术,否则可能引发胰腺炎、化脓性胆管炎等致命并发症。但考虑到当晚值班、次日上午有外地患者预约专家门诊,张治坚持禁食看完门诊,才去外院接受ERCP取石手术,术后第三天便立刻返岗。
2023年3月的一个周末,张治应邀赴西宁讲课,返回南京后提着行李直奔医院查房。“放心不下病人”,这句简单的话,道出了他对医者责任的坚守。
从金陵城的手术台到青藏高原的诊疗室,从攻克技术难关到守护患者冷暖,张治以22年的坚守,诠释了“最美医务工作者”的担当与温度,用行动践行着“治病救人”的医者誓言。
江南时报记者 孙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