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时报讯 “湖熟熟,天下足”,南京江宁湖熟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米香气馥郁,更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湖熟水稻种植业保驾护航。近年来,湖熟新农人一直致力于创新种植方式,大力发展“稻鸭共作”种植方式,在这炎热的夏日,湖熟稻田里蛙鸣阵阵、群鸭戏水,水稻的长势喜人。
“稻田养鸭”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立体种植技术,成为新农人田间地头的常见的种养模式。稻田养鸭是以水稻免中耕为基础,将种稻与养鸭结合,构建一个和谐互利的小型农业生态圈。一方面水稻为鸭子提供活动场所和觅食场地;另一方面鸭子在稻田内自由行走、觅食,既可以刺激水稻生产、减少杂草和虫害,又可以将鸭粪作为很好的肥料提供给水稻养分。这种将种植和养殖结合的方式,不仅能生产出有机无公害大米,还能让鸭肉更加鲜美。种植大户刘大海目前就采用这一方式,“鸭子在稻田中吃虫、吃草,一年下来能为我们省去不少人工除草和施肥的钱,绿色又环保不说,最后收成也不错,大米质量好、鸭肉鲜嫩肥美,都能卖上不错的价钱。”
据刘大海介绍,目前“稻田养鸭”每亩放养雏鸭16只,这样既有利于避免鸭子过于群集而踩伤稻苗,也能分布到田间各个角落去觅食,达到均匀控制杂草和田间害虫的目的。鸭子一进田就开始“工作”,与水稻“全天候”同生共长,秋收后,田园里的稻谷被收割完,鸭子又可以到处去吃掉下来的稻谷。这么一来,稻田就成了它们觅食的天然之地。
早在2004年,湖熟街道三界村魏道常便开始率先摸索“稻田养鸭”技术。在省农科院、南农大、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等上级主管技术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湖熟街道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通过集成选择适宜役鸭品种、选用优质水稻品种,开展机械化栽插、稻田承载量及共育期的研究。一系列举措让水稻田间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规模化生产、产业化开发等方面有了很多突破,促进了优质稻米产业发展。
“板鸭和大米是湖熟的特色名片,‘稻鸭共作’市场潜力大,‘钱景’广阔,是农民增收致富的好门道。”湖熟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工作人员表示,“江宁区稻田综合种养专家组组长、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会定期回来指导,我们也摸索出了一定的经验。‘稻鸭共作’的模式既净化了水质、美化了环境,又节省了喂养成本、增加了效益,创造了效益最大化。”
利用“稻鸭共作”的种植模式,湖熟新农人逐渐掌握了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致富经”,颗粒饱满、出米率高、口感优良等优势让湖熟大米不愁销售,再加上稻田里的“小小功臣”鸭子,湖熟新农人在新时代的致富之路上阔步前行。
(殷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