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李鸿彬:富有弹性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好苗子
2022-03-05 10:38:00  作者:江南时报全媒体记者孙海燕  
1
听新闻

  江南时报讯 培养一大批科技拔尖创新人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现实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外国语学校国际处主任李鸿彬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将重点关注“推进更为积极富有弹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育的政策环境建设”和“加强国际高中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制度设置”。

  履职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李鸿彬相继提交了关于“进一步畅通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进入教师队伍的渠道”、“增加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师编制”、“优化基础教育科技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养环境”等与教育相关的议案。“议案都得到有关方面很好的回复,有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李鸿彬告诉记者。

  结合自己任职南京外国语学校“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培育中心”的工作特点,李鸿彬提出:推进更为积极富有弹性的拔尖创新人才苗子培育的政策环境建设,从而及早发现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中有着浓厚学习兴趣和很高学习水平的学生,因势而导,因材施教,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注重基础学科拔尖创新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

  “在当下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有极少部分学生,他们在小学高年级或初中阶段或到高中起始年级,显示出远远超出同龄伙伴的学习能力。他们的超常处表现在理解、概括、想象、推理、分析、综合、数据处理、动手实践、创新意识等方面,不是在逼迫下苦学所造就,也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所造就,而是缘于在某些学科上具有超常的天然禀赋和发自内心的强烈热爱,他们具备了将来能成为该方向拔尖创新人才最重要的基础性条件。”

  李鸿彬说,考虑这部分拔尖人才苗子常常在正常升级的年级课堂上“吃不饱”的现状,他建议“学籍变动管理”中能有灵活的方式,同时通过富有弹性的升学政策,以及设置个性化的、跨学段贯通式的有效培育路径,提供给拔尖人才苗子适切的学习环境,得到顺其自然的饱和教育。“在培育条件较完备的一所学校或几所学校,设置行政班或组,配备相应的导师进行跟踪指导,开设适切于他们特长发展和全面发展的学术性高、融合性强、实践性优的课程体系,定制个性化的培养方案,进行较为长远、系统乃至跨校间的联合培养,达到最理想的培育效果。”

  李鸿彬还提议加强国际高中课程本土化建设的制度设置。结合对目前国际课程项目的调查,他建议国家对每个引进的课程项目进行梳理,进行本土化改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劳动教育、传统文化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课程的国家意识。

  他提议:首先制订出相应的课程标准,明确该课程的性质与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等。同时瞄准培养目标,依据编制好的课程标准,组织专家组编写教材,形成具有内容丰富、结构完善、生动活泼、特色明显、指向清晰、便于实施等特点的教材体系,并建立能发挥不同学科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并配备本土课程实施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同时建立科学的课程学习评价体系,加强对本土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将结果评价与增殖评价、外部评价与自我评价有机结合,设计课程学习质量水平科学监测系统。另外建立学生毕业、升学的良好机制,充分体现出本土化课程学习水平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标签:课程;拔尖创新人才;拔尖创新
责编:孙海燕